網頁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六四事件 - 百科

 

六四事件

JUNE4-0P.jpg

又名
天安门事件、天安门屠杀、八九民运、八九学运、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参与者
大学生、工人、市民、军队、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及其他海外支援民运之人士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等地

日期
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结果
解放军进入北京以武力驱散学生及市民、天安门民主运动遭镇压告终

六四事件,又称八九民运、天安门事件、天安门屠杀,是198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发生的一场大型的学生运动。广义上指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持续数月的全国性学生运动;狭义上也可特指6月3日晚上至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京实行戒严,在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地区武力驱散参与学运的北京市民及学生。由于二十多年来官方低调处理,至今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死伤数字,而民间学者估计死伤人数在数百至数千之间。[1]

学潮由前总书记胡耀邦的猝逝引发[2],北京学生的悼念活动,数日内演变成全国示威,群众高呼反官倒、自由、民主。初期中共中央对处理学潮未有一致看法,党内开明派与保守派有截然不同的演绎,一方面《人民日报》在1989年4月26日发表四二六社论,将学潮定性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动乱”[3],引发学生极强烈回响,但另一方面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在5月4日发表五四谈话,肯定学生的热情,纾缓学生不满。事件最终以军队镇压结束,死亡人数至今未有公认的数字,政府随后大举缉捕示威者,多名学生领袖流亡海外,时任党总书记赵紫阳及多名高层领导人下台。最终江泽民接任总书记,以其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事件中成立。

至今,六四事件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极敏感的政治话题,各方对六四的看法存在尖锐矛盾,“平反六四”的呼声从未间断。

目录

命名

由于六四事件是1989年学运的标志性事件,这场运动常叫“六四事件”,其他常见名称有“八九民运”、八九天安门事件、“六四运动”,一些中国民运人士称为“六四屠城”。中共政府起初对此运动定调为“六四风波”,及后常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欧美媒体对事件的最普遍称呼为“天安门广场抗议”(英语: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天安门广场屠杀”(英语: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或天安门屠杀(德语:Tian’anmen-Massaker)或(tsiamen-crackdowned regret) 天安门镇压的遗憾)[来源请求]

为应付中国网络审查,网民也会用VIIV(罗马数字,VI,IV 为6和4)、8平方(8^2=64)、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名称,以避免触动防火长城[4]

背景

主条目: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

1976年中共领袖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怀仁堂事变中被捕。事后,华国锋接任中共中央主席,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布改革开放方针,以求摆脱混乱、愚昧、贫穷。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被确认为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同时,许多在文革被打倒的元老级领导人复出。1985年,政府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召回私营企业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场经济中许多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有计划经济理论被弃守,国内思想走向多元。

1980年代,世界正处于冷战的最后阶段。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新思维运动”,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产生广泛影响。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严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西方民主思潮,但社会已浮现不安情绪。

1986年12月中旬,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发动大规模的要求民主选举和反贪腐的示威,示威后来扩散到上海北京等地高校。政府指控学生运动受人操控,指责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企图“否定社会主义”,“无非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出非法刊物,实际上是一种动乱。”学潮促使胡耀邦下台,几位党内主张民主化的学者如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被开除出党,为安抚以俗称“左王”的邓力群为首的保守派力量,李鹏得以接任国务院总理。这场运动被视为六四事件的原因之一。[5]

从1988年底至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及全国人大会议已提出各种问题,包括通胀、粮食减产、工人骚动不安、失控的人口流动、贪污、人口高速增长。

1988年初,全国通胀达20%,年底城市通胀升至26%,粮食、食油以至牙膏均被民间囤积。粮食减产进一步深化囤积问题,当时中国会按指定价格收购农民粮食,但价格依旧远低于市场价,产粮的利润无法与烟草等作物相比,而政府囿于财政短缺,往往只能以借据向农民收购粮食。改革推进时,各地一批国营企业关闭,全国约数百万工人失业[6][7],工人亦要面对苛刻的工作条件和通胀压力,各地出现工潮,1988年浙江一家纺织厂近1500名工人游行长达两日,另一家药厂的1100名工人怠工3个月[8] 同时全国流动人口急增,当时约4亿人散居于中国365座大城市,每年800万人流入城市。共产党内部贪污令局势进一步恶化,有统计[9] 指1987年共有15万名党员因贪渎而受罚,25000人被开除党籍,政府下令党员每年必须接受廉洁操守的考核[6][7][9]

中国俨然形成保守派自由派的阵营。一些保守人士批评改革背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然而随着中国开放并接触西方思想,很多学者及学生公开提倡自由、人权、平等和民主,深信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10] 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片《河殇》,公开批判中华文明的保守并呼唤“蔚蓝色”的西方文明,引起全国轰动并引发讨论,成为六四运动的先声。

1989年对中国来说具有意义。它是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五四运动70周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在六四前夕,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如科学家方励之、诗人北岛已上书中央,[11] 要求把握契机,让政治松绑;全国人大会议亦提出把“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民主化”与经济改革融合。

从世界的角度看,六四运动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当时各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的一环。同年,世界其他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频繁出现政治动荡。六四事件发生当天,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数月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发生和平演变,两年后苏联亦宣告解体

事件前期

主条目:六四事件前期

胡耀邦逝世

主条目:胡耀邦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猝逝导致局势进一步紧张。由于胡耀邦被视为开明派的代表人物,对八六学潮的学生与知识分子表达同情,后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12]被迫辞职[13]。1987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国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2][14][15]。事后,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被安排接任党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被提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学运酝酿期

主条目:对胡耀邦的纪念活动

4月17日下午,第一支游行队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约500名学生在人民大会堂东门举行悼念活动,过程中警察未能驱散群众,当晚广场已经聚集上千人。除政法大学学生外,还有其他高校学生和市民增援。翌日凌晨,约3,000人学生从北京大学前往天安门,沿途近千名清华大学学生加入。清晨,数千名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前静坐,要求人大常委接见,并向常委提交请愿信,提出7点要求[16][17]

一,重新评价胡耀邦同志的是非功过,肯定其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观点;

二,彻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蒙受不白之冤的知识分子给予平反;

三,国家领导人及其家属年薪及一切形式的收入向人民公开,反对贪官污吏;

四,允许民间办报,解除报禁,实行言论自由;

五,增加教育经费,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六,取消北京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游行示威的“十条”规定;

七,要求政府领导人就政府失误向全国人民作出公开检讨,并通过民主形式对部份领导实行改选。

4月19日,数千学生由广场冲到新华门,希望把花圈及请愿信送入中南海被拒,武装警察以人墙阻挡学生,学生6次试图突破警戒线,晚上更多学生加入,有人高喊“李鹏出来”,并与警方冲撞[18],扰酿至20日凌晨,警察把学生和围观群众隔开,新华门前仅剩下约300名学生,双方对峙,期间未有大型冲突。北京市政府用公车把学生拉回学校,有学生被拉上车后呼叫“打倒共产党!”。[19]

4月20日,李锡铭陈希同以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名义给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呈送报告。内容称,有人借题发挥,公开喊出“打倒共产党”,有人造谣指胡耀邦“是被迫害致死”,并公开号召大学生成立联合行动委员会,到工厂、农村、商店动员各界反对腐败政府,北大有大字报指:“火烧中南海!”报告亦留意到活动趋于组织化,一些学校提出成立高校学生自治会,以至成立修政宪法委员会[来源请求],实行地方自治,实现新闻独立等。[20]

罢课潮爆发

4月20日凌晨,北大举行民主沙龙,学生总结历次学潮的失败在于没有统导,北大学生王丹宣布废除原有听命于政府的北大学生会,由王丹杨涛封从德等7人建立“北京大学团结学生会筹委会”,下设宣传、工农、纠察、联络、理论、后勤等八个部,并宣布直至5月4日前,筹委会领导一切学运,会议提倡“非暴力、不抵抗”,以罢课争取民主。[21]

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大局》,指责“数百人围聚新华门前制造事端”;《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批评新华门外学生静坐事件。[22] 文章引发学生不满。当天,多个城市爆发示威。陕西新城广场的群众由上午300人急升至5000人,有学生翻过省政府办公楼前的铁栏,进入省政府大院,停车场聚集1万多人,武警把走在前面的6人强行带走,激起群众不满,武警与群众对峙,直至晚上6时下雨,不少群众离开。[21]

当日南京大学学生会门外亦有3000名学生游行至鼓楼广场,口号是“打倒官僚”“打倒贪污”“还我民主”“自由万岁”,南京大学还有标语说:“流血不要紧,自由最可贵”、“用战斗迎接五四”、“北京冲击中南海,俺们咋办?”[21]

北大学生开始罢课抗议武警在新华门伤人,也有学生阻挡其他学生上课,当晚广场学生剧增至20万人。由诗人北岛发起、150名学者连署的请愿信送交全国人大,声援学生,但未获接收。[23] 全国示威活动升级,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试图进入北京声援。北京19所高校学生组成“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灵柩绕广场一周,与总理李鹏对话,并要求官方媒体报道学生悼念活动[24],都未获政府同意。[25]

4月22日零时四十分,学生陆续进入天安门广场。[26] 下午12时45分,三名学生代表跪在人民大会堂门前递交请愿书。[25]

在追悼会期间,天安门广场坐满等待一夜的几十万学生,军队加入维持秩序,学生们在人民大会堂东侧按学校列队有秩序静坐,不少学校组织纠察队维持秩序。当广场上的喇叭宣布追悼会开始后,学生自动肃立,齐唱国歌,有学生流泪,气氛肃穆。[来源请求]

四二二事件

4月22日下午,西安长沙出现严重骚乱,后被称为“四二二事件”。晚上5时起,西安有人焚烧二辆汽轮和五间房子,逃走时又有人在西华门、钟楼附近焚车和抢劫商店,西安公安部门大举缉捕270人,其中大、中、小学生占72人,西安初审164人后,释放了106人,但大学生比例不详。[27] 长沙亦有38家商店被抢劫,96人被拘捕,当中3人为大学生。[28][29] 武汉大学生意图冲击省政府机关时,警察动用警械,数人受伤。

4月23日,赵紫阳决定按原定计划出访朝鲜时重申:一是追悼会已结束,坚决劝止学生游行,要马上复课;二是严惩打砸抢行为;三是要疏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对话。[30]。同日,北京高校临时学联成立并向全国各高校倡议无限期罢课,申明事件焦点已由“悼念”变成“争取自由民主”[31]

4月24日,安全部门描述西安高校情况时指出,近两天,西安市高校表面上已恢复平静,但学生们对“四二二”事件的处理却议论纷纷。西北大学发布了紧急通告,要求学生为大局着想,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不得擅自上街游行,违者后果自负。学生心里不服。[32]

4月25日,清华大学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与中共领导层同意会晤,由15名学生代表会晤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忠德、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缪等,但学生代表认为清华不应该单独与官方会谈,对话流产。上海市委则没收当天出版的30万份《世界经济导报》,当中有文章批评中央撤掉胡耀邦及同情学生游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原本要求该报更换有关文章后出版,该报在原处留白抗议,引起海内外巨大回向,最后报社被查封[33]

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事件中期

主条目:六四事件中期

四二六社论

由于邓小平及多名政治局成员坚信运动受极少数人操控,所以必须强硬遏止。4月25日,由曾建徽起草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后称四二六社论)把学运定性为“极少数人发起的反革命动乱”,社论在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出,次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34][35][36],引起极强烈回响。当晚,长春上海天津杭州南京西安长沙合肥等城市发生规模不同的示威,抗议社论。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召开万人基层党员干部大会,要求认真学习四二六社论,制止动乱;北京也召开万人基层党员干部大会,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批评学生搞“文革”。

四二七游行

四二七大游行,照片中显示游行群众打出了“民主万岁”的横幅

4月27日,北京10万人上街示威[37],虽然政府明令禁止游行,但警方并未强硬阻挠,学生的标语是“和平请愿,不是动乱”、“打倒官僚”,以至“拥护共产党”,游行秩序良好,最终和平落幕。[38]此次游行得到许多知识分子和媒体的积极评价[39]。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南海召开宣传部会议,检讨之前的失误;李鹏随后要求《人民日报》再发表一篇社论,语气相对温和。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维护大局 维护稳定》的社论,指出中国需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否则只会为国家民族带来灾难。虽然中共尝试将“极少数分子”与“广大学生”划下界线,申明四二六社论只针对“一小撮人”,但学生对谁是“一小撮人”莫衷一词,要求推翻社论内容。

4月29日下午,在全国学联的安排下,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袁木等,与北京16所高校的45名学生进行对话。会上,袁木承认“党风不正和各种腐败现象有目共睹”,但强调大多数“干部、党员还是好的”,他并称中国“没有新闻检查制度”,现行的是“各报刊总编辑负责制”。但袁木未在“定性”问题上妥协,并重申立场,认为运动受人指使,并与文革有“惊人的类似之处”。[40]。当天下午,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北大代表王丹、北京师范大学代表吾尔开希等人在香格里拉饭店举行记者会,批评对话像记者招待会,由学生来充当记者。

短暂的缓和

4月30日约30%高校生已陆续复课。30日下午,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和市长陈希同与北京17所高校的29名学生对话,话题包括学生关心的反贪问题[41]。5月1日北京高自联和北大筹委会召开记者会[42],再次要求正确评价胡耀邦及学生运动,反贪污、反腐败等[43][44]。5月2日,为抗议《世界经济导报》遭整肃,上海学生举行游行。北京高自联代表王超华王丹郑旭光带领学生向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信访部提交声明,要由普选的学生代表与政府对话,并允许旁听、有电视直播,双方代表要有相同的时间发言,且保障学生代表的安全[45],声明还提到如果3日中午未得到答复将继续“请愿”;5月3日,袁木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无法接受,但对5月4日出现大游行表示政府将平心静气待之[46]

五四运动纪

4月30日,赵紫阳回到北京并在5月3日中共举办的五四运动70周年的会议上发表五四讲话提到:“稳定不是不要民主,而是要使我们的民主走上一条有法制化的正道。”“广大群众包括广大学生希望推进民主政治,要求惩处贪污腐败,发展教育和科学,这也正是我们党的主张。”[47]得到学生好评。5月4日,北京五十一所高校数万名学生上街游行,并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发表了“五四”宣言,向公众宣布五日复课;并呼吁“同学们,同胞们,让我们在这富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下,再次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为中国富强而共同探索,共同奋斗吧!”[48]。同日,赵紫阳会见亚洲银行理事会的外宾时表示深信事态将会逐渐平息,中国不会出现大的动乱[35]。5月5日,除北大及北师大外,北京80%高校学生已复课。5月7日,北大学生自治联合会成员王丹号召继续罢课,声援准备到中国记者协会请愿抗议《世界经济导报》事件的记者。

绝食潮开始

天安门广场是1989年学生绝食静坐长达三周的地方

此后一周,由于对待《四二六社论》中定性的问题,学生与政府陷入僵持。5月13日,王丹吾尔开希等人发动绝食运动,将学潮推上高峰。当日,数百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绝食静坐,抗议政府拖延对话,要求政府肯定学生行动是爱国运动、推翻《四二六社论》。他们向全国发出绝食书,引用了毛泽东“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等语录,笔调富有感情色彩。当绝食学生濒危的画面在电视上播出后,多间医院乃至军队医院自行组织抢救。北京市民、机关单位、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以至武装警察都加入声援、募捐、抢救,近20个城市学生游行向应,铁路部门默许学生和医务人员不买票乘车,大量外地学生聚集北京。[来源请求]

当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约请知识分子斡旋,严家其戴晴包遵信等到广场宣读了《我们对今天局势的紧急呼吁》并劝说学生停止绝食,未果。[49][50] 此后,李铁映李锡铭陈希同阎明复尉建行等先后到天安门广场对话劝学生复课,亦未果。

5月15日,学生发动北京大游行,长安街交通瘫痪,地铁前门站封闭,游行口号开始针对赵紫阳李鹏和当时教育部长何东昌,舆论逐渐同情学生。中央电视台每天转播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人民日报也不断报道。阎明复李铁映尉健行等与“北京高校学生对话代表团”对话,但政府拒绝公开直播问题,会面无限期中止。当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中午访问北京,由于广场上的学生仍在绝食,欢迎仪式临时改至首都机场举行,原定在北京市区的活动则取消。

5月16日,数十万北京各界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声援绝食学生。阎明复在学生前说:“改革需要你们进行下去……你们要爱护自己,等待正义的裁判的这一天就要到来了。我请求你们,我可以和你们一起静坐,请求你们能够爱惜自己。”然而学生未有理会劝告。当晚,赵紫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戈尔巴乔夫时表示:“邓小平同志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国内外公认的我们党的领袖。”及“我们在最重要的问题上需要他掌舵。”上述讲话发表后,学生开始打出针对邓小平的标语,如“小平糊涂”、“老眼昏花少而无能”、“八十五岁,尚能饭否”等等,而参加游行的人之中出现外交部、邮电部、国家体委、中宣部、国家教委、国中央、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等等单位。

5月17日,严家其包遵信等发表《五一七宣言》,中国当时所出现问题,是由于“独裁者掌握了无限权力,政府丧失了自己的责任,丧失了人性”……又形容邓小平是“一位没有皇帝头衔的皇帝,一位年迈昏庸的独裁者”,并要求推翻“四二六社论”,结束老人政治,独裁者必须辞职。发动知识分子签名。[51] 同日,冰心艾青夏衍钱钟书冯牧沙汀等30多位作家也向中央紧急呼吁,要求中央与学生对话,同时肯定了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52]

赵紫阳探望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来到天安门广场与大学生们见面。后右二为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温家宝在2003年出任国务院总理

赵紫阳披露邓小平仍然为中共掌舵人后,邓小平成为外界抨击对象。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邓小平家中召开会议,李鹏等常委把矛头指向赵紫阳,认为局势难以控制是他一手造成,并强烈要求采取果断措施,终止学潮。之后邓小平提出要在北京戒严,并在五位常委分别表态后,正式确认了实行戒严的方案。[53] 有说法[54] 指赵紫阳当晚以“不能认同大多数常委意见”为由,提出辞去总书记一职。

5月18日清晨,赵紫阳李鹏等人前往医院探望因绝食学生后,赵紫阳当即撰写辞职信,内容说“我对小平同志和常委会议作出的关于在北京实施戒严的方针,没有办法执行。我还是保留我原来的意见。为此,我请求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职务。”信件送交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主席杨尚昆,杨尚昆把信件扣下,并劝赵紫阳顾全大局,收回请辞。[54] 同日李鹏和学生领袖在人民大会堂会晤50分钟,双方态度强硬,不欢而散。

5月19日凌晨4时50分,赵紫阳突然前往天安门广场,含泪向学生道歉、劝学生撤退、并承诺政府不会秋后算账,赵紫阳说:“同学们,我们来得太晚了,对不起同学们了。你们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我这次来不是请你们原谅。……你们还年轻,来日方长,你们应该健康地活着,看到我们中国实现四化的那一天。你们不像我们,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说完,赵紫阳向在场同学鞠躬,同学们热烈鼓掌,并纷纷索取签名。这亦是赵紫阳下台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55]

上午10时左右,李鹏、姚依林、乔石、陈云、李先念、杨尚昆及几位军队负责人一同前往邓小平家中开会,会上邓小平提出戒严“要尽量减少损伤,但是要准备流点血”,并指出不能承诺“绝对不用杀伤性武器”,因为“那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足”。同时,邓小平在会上还提出要成立新的领导班子,李鹏继续当总理,并由江泽民担任总书记一职。[56]

事件后期

主条目:六四事件后期

颁布戒严令

李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5月19日晚10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主持召开北京市党政军干部大会。国务院总理李鹏颁布《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命令》。之后,有军队向天安门开进,被学生与市民在入城路口处拦截[35]。该戒严令并没有跟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第四条“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通过。 还有不同理由, 该戒严令不时被指为违宪的戒严。

戒严令[57]

鉴于北京市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动乱,破坏了社会安定,破坏了人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为了坚决制止动乱,维护北京市的社会安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公共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政府正常执行公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9条第16项的规定,国务院决定,自1989年5月20日10时起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具体戒严措施。

20日凌晨二时,学生领袖宣布有20万人参加绝食活动。戒严后,广场仍聚集了超过十万的民众。期间,北京市郊发生了轻微冲突。[58]

5月21日,赵紫阳失势后,北大自治会开会决定继续派学生阻挡军车进城外,并计划从广场撤离学生。同日,中共在香港的喉舌报《文汇报》在社论开天窗,写上“痛心疾首”四字。[59] 香港民众发起当时自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百万人大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并成立支联会发起筹款,数以百万的捐款送到支联会的户口。此时军方在北京派出直升机,在广场上空撒下李鹏讲话传单,引起学生鼓燥[60]

召集人大会

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副委员长彭冲同赵紫阳不顾李鹏的强烈反对主持召开委员长会议。会议决定:“6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学生游行示威和罢课问题的汇报,还要审议《游行示威法》和清理整顿公司的汇报。李鹏打电话要求赵紫阳取消人大常委会议程,赵紫阳未表示赞成。李鹏和邓小平认定6月20日将是夺党中央常委权力的日期,因而同意万里出国访问,并在5月31日宣布人大会议延期[61]。5月19日,赵紫阳已经失去了政治权力,但希望北美访问的万里回国召开人大常委会阻止戒严[62]

百万人上街

5月23日,北京亦举行百万人大游行,不少机关、干部、文化人、科技界、工业界人士参入队伍,喊出李鹏下台的口号[60]。期间,来自湖南的余志坚、喻东岳与鲁德成将颜料蛋砸向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在场学生将3人送交北京公安局[63]。当晚,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会(北高联)由广场迁回北大总部。24日,北京市急救中心公布,自学生绝食请愿以来的11天中(截至5月24日18:00),北京市各大医院共救治学生9158人次,留院观察8205人次,无一人死亡[60][64]。5月25日凌晨万里经上海返回,期后以身体不适为由,留在上海治疗,并没有回北京召开会议。5月26日,中共元老陈云主持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议,出席者有薄一波宋任穷等人,会议通过“老同志一致拥护中央决议”。其后徐向前聂荣臻表示戒严部队不会对付学生;另一批元老彭真李先念王震等亦公开表态支持中央决定。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称,极少数人制造复杂局面,煽动学生反对共产党[60]

香港人声援

5月30日至6月4日耸立于天安门广场的民主女神,与城楼上的毛泽东肖像对望,象征著民主与专制的较量。[65]

5月27日,香港市民为支持八九民运,举行了《民主歌声献中华》筹款活动,参加人数近百万,共筹得1200万港元。28日,局势表面上有所缓和。上午十时始,北大、清华等首都高校的约五万名学生响应“全球华人大游行”再次进行游行[66]。5月30日,“工自联”的广播称:该会执委沈银汉被捕了。另一名叫白宗雄的执委,也被北京铁路公安分局抓走了。 广播还说“工自联”将于上午九时到北京市公安局交涉,要求释放沈、白等人[67]。上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将“民主之神”雕像安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68]。十二时整,学生代表发表了“民主之神宣言”,并给“民主之神”像揭幕。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的学生演唱了“血染的风采”、“欢乐颂”等歌曲,最后,广场上所有人士齐唱“国际歌”,齐呼口号”[69]。 6月1日晚,刘刚以及外高联的一些人来到北大,要求成立“全国高联”,因北高联、北大自治会大多数人的反对,未果。

撤退与留守

当时学生对撤退或留守意见不一[70]。高校学生联会秘书长王有才认为静坐已不能取得成果,主张尽快先撤回学校,再谋行动,但柴玲等人则认为必须留守,并指控主张撤退的人为“投降派”。此后,学生内部相继发生内讧[70][71]。6月1日为“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员前往天安门广场举行和纪念碑举行活动,受到广场上的学生们欢迎。6月2日,为了劝告学生撤退,刘晓波周舵高新侯德健等主张撤离的知名人士宣布在天安门绝食72小时,吁学生和政府重新开展和平对话,并发表《六·二绝食宣言》[60]

六四清场 

主条目:六四清场

戒严部队进京

6月3日,中共中央调集20万戒严部队,决定清场。[72] 当天下午4时,杨尚昆李鹏乔石姚依林等召开军政会议。当晚6时半开始,戒严部队透过广播器、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发出一则通告对示威者进行了警告。当晚,杨尚昆、李鹏、刘华清等在中南海坐镇指挥[73],并发出三段《紧急通告》。该通告被反复广播三十多小时[74]

6月3日傍晚,北京传出部队进城的消息后,天安门以西五公里外的木樨地聚集了数千学生、市民[75]。民众自发组织,通过电车、水泥碎块碎石拦截部队[76]。戒严部队到达并释放催泪弹,几十名戒严部队队员手持木棒,与市民和学生发生冲突。士兵随即开枪导致数人中弹,民众不得不后退,并高呼开枪士兵为“法西斯”并以石块还击,遭到军队的冲锋枪扫射,数百位民众中弹被送入复兴医院[77]。十一时左右,军队向天安门方向进发,行进过程中向复兴门外大街两侧建筑射击导致多人中弹[78]。而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站着近百名士兵,有市民怒斥,有的还扔小石,士兵们一言不发[79]。与此同时,第一辆装甲车以高速冲入天安门广场,有人向装甲车投掷气油弹。装甲车掉头再向西单方离去[80]

6月4日零点后,一辆装甲车建国门高速撞向一辆军车,车上载满正在与军人谈话的群众,当场压死4人,其中3名是军人,但装甲车没有停下,不少人显得悲愤,一些军人甚至流泪。[81][82]

解放军戒严部队是否“奉命”开枪,尚无从考察。但是,李锐回忆谷开来戒严当时送其子去协和医院,冲过警戒线,即被戒严士兵要求停下,谷开来催司机不要理会,于是戒严士兵开枪,打死了司机。[83][84]

进驻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鸟瞰图

6月4日凌晨零时1时许,戒严部队先后进入天安门广场[85][86],此时,天安门广场尚有学生、市民数万人。[87] 1时30分,北京市政府和戒严部队再次发出《紧急通告》:“首都今晚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一切后果完全由自己负责。”[88][89][90]

《通告》发出后,许多市民及少量学生离开广场。凌晨二时许,广场上还有几千名学生和市民。[91]与此同时,大批士兵进驻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门箭楼以北及毛泽东纪念堂以南的广场上及人民大会堂[91]

二时左右,有学生和市民试图点燃军用卡车被戒严部队阻止。之后,建国门、东单方向传来密集枪声,许多示威者从广场东北角往人民英雄纪念碑跑。广场西北角的“工自联”指挥部也开始撤离。与此同时,在历史博物馆北门外站列待命的士兵,则手持棍棒和冲锋枪,冲向长安街,封锁了长安街以东的路段[92]

凌晨2时20分,部队从广场南面的前门向中央推进,沿途向高空发射照明弹,并施放催泪弹,群众向天安门广场北面后退。[93] 凌晨2时半,军队包围了天安门广场,将留守的学生围在中间,部队停下待命。[94]

示威者撤离

凌晨4时熄灯后,人民大会堂前的军人,及地上的燃烧物[95]

3时左右,数千名学生围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88][96],此时正绝食的侯德健刘晓波等决定劝学生撤离广场。刘晓波等人要求学生砸毁捡到的武器,坚持非暴力原则[97]3时45分左右,侯德健、刘晓波等人与部队派出的一名团政委接触表示愿意带领学生撤离。4时整,广场上全部关灯。团政委答复同意其提议。[98]

在4时关灯时,广场上亦陷入恐慌。戒严部队指挥部同时播放“清场通知”:“现在开始清场,同意同学们撤离广场的呼吁。”这时,纪念碑上的学生,用被子、木棍、帆布等物点起了几堆篝火,人群一起高唱国际歌。[99]大批戒严士兵手持冲锋枪指向纪念碑。一批手持木棍、电棒的武警和军人冲上纪念碑的第二层、第三层,追打学生,不少学生被打至头破血流。学生于是被迫向下层逃走。同时,大批坦克车和装甲车由天安门冲向纪念碑, 将广场上数百个帐篷营幕撞毁辗平,民主女神像也在此时被辗毁[100]。 4时20分,广场再次开灯,戒严部队再次发出广播。约凌晨4时45分,学生开始撤退。大批学生举着校旗唱着“国际歌”撤离,期间不时喊“血腥镇压!”“打倒法西斯!”“土匪!土匪!”“畜生!”。[101] 5时20分,天色已明,广场仍有约200名示威者不肯离去,坦克阵堵住了广场的通道。戒严部队向天开枪进行镇慑。约5时40分,清场过程基本结束。 [102]

清晨,从广场撤退的学生沿途受到市民的欢呼。6时左右,一队学生从天安门转入长安街,到达六部口时,三辆坦克冲来,发射催泪弹,许多学生被碾,马路边有十一人死亡,多人受伤。[103] 不久,群众又在木樨地重新设置路障,阻挡军车,有人怒骂士兵,有人向军车扔砖头。10时半左右,市民开始将数十辆军车点燃,军队士兵被命令全部撤离[104]

后续事件

舆论的震动

胡耀邦逝世时,正值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中苏关系解冻,北京因此吸引了全球主要媒体进驻,却适逢期会,遇上全国学潮,并以卫星和电话直播事件,令这次学生运动比过去的天安门事件,更受到国际注目和同情。

随着事态发展,政府命令北京旅店停止转播CNN,并命令外国媒体关闭卫星传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资深新闻记者Dan Rather在现场新闻报道时,在政府官员监视下,被迫终止发信卫星信号。[105] 六四清场后,警察也搜查记者的胶卷,以防照片流出。其中一名拍摄王维林阻挡坦克前进的记者Jeff Widener指出,当他在北京饭店5楼拍下该场面后,立刻把胶卷藏在马桶盖下。不久,警察进他房间搜索,没收了部分胶卷,他的胶卷则是由一名美国学生藏在内裤,偷运给美联社出版。[106]

除了境外媒体时,不少与中共有关的媒体对学生亦予以同情。

6月4日早上6时25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播音员陈元能当晚这样报道[107]

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请记住1989年6月3日这一天,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发生了最骇人听闻的悲剧。

成千上万的群众,其中大多是无辜的市民,被强行入城的全副武装的士兵杀害。遇害的同胞也包括我们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

士兵驾驶着坦克战车,用机关枪向无数试图阻拦战车的市民和学生扫射。即使在坦克打开通路后,士兵们仍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地向街上的人群开枪射击。目击者说有些装甲车甚至辗死那些面对反抗的群众而犹豫不前的步兵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深深地哀悼在这次悲剧中死难的人们,并且向我们所有的听众呼吁:和我们一起来谴责这种无耻地践踏人权及最野蛮的镇压人民的行径。

鉴于目前北京这种不寻常的形势,我们没有其它新闻可以告诉你们。我们恳请听众谅解,并感谢你们在这最沉痛的时刻收听我们的广播[108]

英语部的节目负责人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吴学谦的儿子吴晓镛。事情发生后,吴即被调离、审查,整个英语部工作人员都作了检讨。[109]

6月4日早上,《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另一则题为“北京这一夜”的消息:

本报6月4日凌晨五时讯,解放军报6月4日社论说:自6月3日凌晨开始,首都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

三日二十二时左右,军事博物馆一带响起枪声,戒严部队进城,从午夜到凌晨,友谊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铁路医院、复兴医院、协和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等不断给本报来电话,告知收治人员的伤亡情况。

到截稿为止,戒严部队已突进天安门广场。[110]

国际新闻选用韩国光州事件,标题为:“汉城学生绝食示威,抗议当局屠杀镇压。”报道波兰局势时,标题为“警告任何人都不要玩火”,副题为“波领导人指出选举是和解的伟大尝试。”关于中东局势,题目则是:“以军再次入侵黎南部,用飞机坦克对付平民。”而第四版是社会和体育版则分别报道“法官却枉法,诬告反被告,某法院院长被判刑四年半”;“四川一服刑罪犯竟当上人大代表。”一条关于残疾人运动会的报道,标题为:“不能征服的心”。[111] 事后《人民日报》总社长钱李仁和总编辑谭文瑞都被撤职,编辑吴学灿被判入狱四年。

此外,6月4日当日负责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的张宏民杜宪着一袭黑衣、以沉痛神态广播。此后不久,杜宪与另一名同情学生的主播薛飞被调离新闻联播节目组。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广播电影电视部一名副部长因“支持动乱”、带领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工作人员示威游行被撤职。

五日至九日

主条目:6月9日邓小平讲话

6月5日清晨,大量坦克驶入长安街,一名被称为王维林的人试图阻挡坦克车队,爬上坦克并与坦克乘员对话,他随后被其他市民接走,但有人认为带走他的人是便衣警察。[112] 有目击者指上午9时多,闹市口中街有小学高年级生中枪。[113]

6月5日,北大自治会决定学运转入地下,并准备于6月25日在北海公园开会,但因形势急转直下,未果。同时,鉴于北京的严酷形势,谢健、王有才、蔡健等人委派马学理代表王有才去上海发展,看看学生运动的主力是否能转移到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去。 [114]

6月5日,戒严部队先后发出两段《紧急通告》:

“凡在这场反革命暴乱中参加打砸抢烧杀等犯罪活动者,必须立即向公安机关和本单位领导坦白自首,争取从宽处理。”“凡持有戒严部队散落的枪支弹药者,必须将枪支弹药立即送交公安机关,不得隐匿或擅自处理。”

“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发现造谣者要立即向本单位和公安机关报告。”“遇有暴徒进行其他犯罪活动,要记下暴徒特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115]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

后来戒严部队提供举报热线,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

6月6日《明报》头版报道“李鹏中枪”[116],指有年青武警军官于人民大会堂内射杀李鹏并身亡,后来被证实为误报。同版新闻还有“北京兵变,互相开火,四路大军围攻二十七军”、“死十万人也要再杀”、“盛传邓小平病逝”等等。后来张健波指出,当时很多信息是无法核实的,有些根本无从判断真假,而且很受当时的情绪牵动,不止是编辑室的,而是受整个社会的情绪牵动。[117]

6月6日下午,袁木中南海举行记者招待会,其中张工指出“六月四日凌晨四时半至五时半,戒严部队在天安门广场执行清场任务的过程中,绝对没有打死一个学生和群众,也没有轧死轧伤一个人。”[118]

6月8日,柴玲逃亡后发出录音,指解放军向广场纪念碑开枪,并说坦克施放毒气、辗压撤退学生,有的“还在帐篷里酣睡的时候坦克已经把他们碾成了肉饼”,此说法事后被强烈质疑[119] 柴玲最后指“以杨尚昆李鹏王震薄一波为首的伪中央,灭亡的日子不远了,打倒法西斯!打倒军人统治!人民必胜!共和国,万岁![120]”。

六四镇压后,中共领导层沉默一星期,全国谣言满天飞,有说爆发内战、领导人身亡,全国仍有示威。[117] 直至上午,邓小平在党政高层陪同下,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戒严部队高级干部。

通缉与流亡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6月12日,公安部发出“关于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分子的通告”,通缉民运人士[121],清算由此开始。当天公安部通缉方励之李淑娴;翌日通缉“高自联”21名骨干学生,其名单先后为王丹吾尔开希刘刚柴玲周锋锁翟伟民梁擎墩王正云郑旭光马少方杨涛王治新封从德王超华王有才张志清张伯笠李录张铭熊炜熊焱[122][123]。14日,通缉工自联的韩东方贺力力刘强等。

6月17日,8人被指放火抢劫被判死刑。[124] 19日,工人领袖韩东方河北省回京自首[125],他说可能是当局搞错了一些事情,所以主动回去投案自首。[126] 22日,国家安全部指一批国民党特务插手学潮,缴获大量罪证。[127] 24日,公安部亦通缉严家其包遵信陈一咨万润南苏晓康王军涛陈子明[128]

香港适时发动黄雀行动,多年来营救约300名民运人士。他们主要经深圳蛇口、沙头角、南澳镇、惠东、汕尾等地抵达香港,黄雀行动成员再联络港府和各国使节安排接收。由于行动敏感,时任港督卫奕信派出副政治顾问柏圣文(Stephen Bradley),直接跟黄雀高层联络,并列作A级最高级别的机密。其中一次,有4名上尉至少校的军官身穿军服和手执冲锋枪,仓卒逃至香港,一天内即被送往英国。当时明爱捐出衣服,林巨成蔡元云医生为民运人士义诊,香港电讯供应手机让他们拨打长途电话。1989年10月,黄雀行动成员黎沛成和李龙庆在湛江营救援王军涛和陈子明时被捕。1997年回归前,香港入境处抽调一组特别调查科成员处理仍未出国的个案,所有行动才正式结束[129][130]

截止6月30日,上海有143人向公安自首,273人被捕,并声称“破获三个反革命集团和二起台湾国民党特务案”。上海“高自联”骨干分子、香港居民姚勇战(又名张才)在虹桥机场出境时被捕。黑龙江、吉林、辽宁拘捕612人;陕西、山西、内蒙、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亦1979人,其中贵州更宣称抓获流窜犯罪6035人,摧毁团伙222个。这些拘捕人士与“六四”并无必然关系,但因碰上严打严审的时期,量刑也被增加。相对来说,在大清算中,广东、海南以及广西处理较为宽松,对干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处理相对轻。。[128]。美国《维权网》更指出:各地法庭则依据共产党的政策“从重从快”判决了一批社会上的“动乱暴乱分子”,一些人遭到处决并在6月10日起陆续以新闻方式告之。直至2007年,仍有至少十三名北京市民在押。[131]

此外,根据《纪事[132],北京自6月3日至6月30日,投案自首的人数达292人,数目远高于通缉名单的31人,亦收缴了224支枪支,37495发子弹。6月30日陈希同发表《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指出受毁军车有1000多辆,装甲车60多辆,警车30多辆,公共汽车120多辆,其他机动车70多辆。官方影片甚至可以看到被烧毁的车辆排满街道[133]

王丹于7月在北京被捕,1993年2月获释,1995年5月再次被捕,1998年4月19日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提前获释,流亡美国[134]王有才8月19日在温州被捕,判刑四年,1991年11月提前获假释,但1998年因组建中国民主党而被判11年,2004年以“保外就医”名义流亡美国[135]

新领导集体

事后江泽民接替赵紫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第三代领导核心。

在连串清算中,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亦正式确立。6月16日,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邓小平家中开会,邓小平宣布建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136] 中共中央亦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正式免去赵紫阳胡启立芮杏文阎明复等人职务,同时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37]

李鹏同时主持赵紫阳批判会议,遭赵紫阳逐一驳斥[138]。虽然赵紫阳此后不能再露面,但这次政治遗言仍确立他在民主运动中的地位[139][140]。6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红色大字发行,标题为“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会”,副标题长达172字:“审议通过李鹏代表政治局提出 关于赵紫阳所犯错误的报告 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政治局常委 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为书记处书记 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 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和军委第一副主席职务 免去胡启立的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职务 免去芮杏文阎明复的书记处书记职务 全会之前 中央政治局举行了扩大会议 为四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必要准备”。[137]

同年11月,邓小平以江泽民是“合格的党总书记”为由[141],让其接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等一众元老逐渐从一线淡出。

六四死难者

关于死伤情况,各方报告相当悬殊,争议性很大,一直都未有明确数字。

丁子霖天安门母亲运动发起人

天安门目前共纪录了186人死亡[142],有传袁木称六四没有死一个人只是误解。[143],《天安门文件》称当时中国红十字会报告有2600人死,但在政府压力下撤回报告;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张万舒出版的《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指死亡人数为727人,其中学生和群众死亡713人,军队死亡14人;鲍朴出版的《李鹏六四日记》则以北京卫生和公安等部门资料指,共313人死,当中有23名官兵。《世界日报》(2008年6月4日)引述国家主席杨尚昆指死者超过600人。[144]

柴玲出逃后曾发表录音说:“有人说同学死了两百多,也有人讲整个广场已经死了四千多。具体的数字,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但是在广场最外层的工人自治会的人,他们统统都死了,他们最少有二、三十个人。听说在同学们打算撤离的时候,这些坦克、这些装甲车把帐蓬,洒了汽油,还有同学们的尸体,统统都焚烧了。往后就用清水去洒地,广场就不留一点痕迹。直到柴玲于1997年5月下旬曾到香港。接受传媒访问时,间接承认并未亲眼看见坦克车辗学生和射杀,而她的之前录音言论也普遍被认为有说谎和夸大成分。[来源请求]

1995年10月,广场四君子之一的侯德健的访问首次播出[145],他说当天留守至6时半,没看见有人死在广场。“很多人说广场上曾经有两千人被打死或者是几百人被打死,在广场上有坦克辗压学生、撒退的人群等等,那么我必须强调这些事情我没有看见,那么我不知道别人在哪里看见,我是六点半还在广场上,我一点都没有看见,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需要用谎言去打击那些说谎的敌人?难道事实还不够有力吗?那么,如果我们真的需要用谎言去打击说谎的敌人,那只不过是满足了我们一时泄恨、发泄的需要而已,那么,这个事情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也许你的谎言会先被揭穿,那么之后的话你再也没有力气去打击你的敌人了。”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官方录像片段,经侯德健劝吁下,学生最后完全撤出广场[146]

唯一肯定是,所有学生领袖知名人士全部健在及部分逃到国外[147],死者中亦不包括当时采访的境外记者及从海外到场声援的学生。[148][149]

时任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称,自6月1日起,“戒严部队战士”负伤6000多人,死亡数十人,有3000多名非军人受伤,200余人死亡,包括36名大学生,又指示威者用铁棍铁链菜刀燃烧瓶喷火器攻击破坏,长安街有军车司机被打死;西单首都电影院附近一名军人被打死,尸体挂在焚烧中的公车。崇文门过街天桥上,一名士兵被人从桥上扔下,被浇上汽油烧死,一名士兵的尸体被悬挂于阜成门立交桥的栏杆上;翠微路口,军车被人投掷燃烧物,6名军人烧死。[150] 一名市民因对外国记者讲述六四事件军队杀人,片段被政府在卫星上截取,在中央电视台发动群众检举,该人最终被判十年徒刑。[151]中国曾公布的军人死者名单包括刘国庚崔国政李国瑞马国选王锦伟王其富李强杜怀庆李楝国王小兵徐如军臧立杰等人[152],他们死后获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共和国卫士”称号。2006年,在四川死亡的周国聪,其母获政府发放“困难补助”。[153]

2011年6月,六四事件22周年前,一份由维基解密泄露出的由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发出的电文称,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上并未发生屠杀事件,但是军队在向天安门行进的过程中有鸣枪示警驱散抗议人群的行为。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迈尔斯也承认他当年的报道“给人错误的印象”,实际上“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屠杀发生”。[154]

此外,2009年5月25日香港电台铿锵集拍摄郝致京袁力段昌隆王卫萍四名死者的墓地,其中郝致京之墓刻了“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午夜”,袁力之墓写着“故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段昌隆之墓刻了“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遇难”,王卫萍之墓刻了“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遇难身亡”;该墓园地段特别安装了闭路电视

各方死伤报告

《六四受难者名册》
1994年
天安门母亲
确认的共186名,名单包括42名大学生、15名硕士博士等研究生、8名中学生。其中4人于六部口被坦克压死;2名学生在广场上被射杀,当中人民大学学生程仁兴在广场中心的国旗杆下被射杀;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硕士研究生戴金平在毛泽东纪念堂附近被杀,名单亦有一名匿名的新华社记者。[155][156][157]

天安门文件》及《中国六四真相》
2001年1月
张良
中国红十字会曾报告称有2600人死亡但数字在政府压力下迅速撤回[158]

《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
2009年5月20日
张万舒(时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
引述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的话,此事件死亡人数727人,学生和群众死亡713人,军队死亡14人。张万舒根据史料和官方媒体,记录1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的情况。[159]

李鹏六四日记
2010年
鲍朴
引述北京卫生和公安等部门,死亡313人,其中42名是大学生,官兵23人,但天安门广场上则没有人死亡。[160]

《死亡调查》
1992年
卜正民
据各方统计,北京13家医院的死者共479人。[161]

反应

主条目:六四事件反应

六四事件后西方各国一致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且外交上不排除和中国决裂,与中华民国台湾)复交,联合国并考虑将中共除名,恢复中华民国代表中国的席位。但持续不到一年,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现实情况,在与中国政府达成妥协的情况下,1990年,部分国家陆续恢复了和中国的接触和正常经贸关系,1989年以前的进行的军事合作则被全面中止。 [162]

六四事件发生的消息传到欧洲,波兰反对派团结工会在同一日大选之中获胜,标志着东欧剧变的开始。[163]

影响

事件定性

中国政府对事件的评价从“动乱”演变成“暴乱”,随后又降为“风波”。其中4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称为“社会动乱”;六四戒严指挥部清场时称为“反革命暴乱”;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称为“严重的政治风波”,后统一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或“八十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十余年来党政领导人几次公开面对海外媒体对“六四”平反问题的质询,但并未正面评价当时的措施。

事件被中国政府刻意淡化,至今仍严格限制有关六四的议论,对死难者家属的私人悼念活动也进行干预,每年6月4日前后天安门广场亦会加派警力[164]。2005年赵紫阳逝世时,官方新闻稿也没有触及“六四”二字,只说赵犯了政治过失。至今六四事件仍是中国的政治禁忌。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纸《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人民网也有对“1989年政治风波”的简要描述。[165] 另外,在中国各高校必修[166] 的政治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中,对于此次事件也有较为简略的叙述[167]

2009年5月19日,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问中国政府对六四事件看法时,发言人马朝旭措辞谨慎地说:“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发生的那场风波和所有有关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早已有了明确的结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事实证明,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168] 香港立法会议员大胆的批评政府的官方说法,指他“有钱便可杀人”。[来源请求]

平反六四

平反六四是民间不满官方对六四事件的评价而作出的要求。自事件发生以后,此呼声一直存在,周年时尤甚明显。而于2002年6月,当时为台北市长的马英九曾谓六四不平反,则没条件谈两岸统一;文化局长龙应台则表示,六四不只影响中国的命运,还有世界秩序的重建。[169] 至于要求中共平反八九民运的组织——“天安门母亲”就要求中共彻查事件真相、正面评价八九民运、释放被囚民运人士、就事件负上责任、向公众道歉、向死者家属及伤者赔偿等。[170]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近年来温家宝已在三个不同的场合的中共高层的秘密会议上,提出过“重评六四”的建议,但是每次都会遭到在场部分官员的反对,薄熙来是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官员之一。[171]

经济改革

1989年中国已实施门户开放政策满十年,外界关注六四后中国会否收紧经改步伐,当时李鹏主张把每年增长压缩在6%,32名资深党员更建议取消所有经济特区,但邓小平指:“意识形态取代不了米。”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广东、珠海及长江三角州一带“南巡”,表明继续维持改革的方向,并说:“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南巡促进了国内的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当年GDP增长即达到了最高的12.8%,并且从此一直保持了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他亦把胡耀邦和赵紫阳下台的原因,归究在“政治犯错”,而非他们加速经济成长的方法。迄今为止,中国大致保持经济开放、政治保守的格局。

意识形态

在加速经改的同时,邓小平开始调整中国的意识形态,扭转倾倒西方民主的思潮。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自此“走向富裕”成为六四后最显著的思潮,“发展是硬道理”成为压倒一切的方针。

中国民族主义的情绪亦得到政府的支持[172]。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期望在这个具象征意义的年份展现新中国的气象,加强国人的自豪感,随着北京败于悉尼,中国政府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转化成对他国的控诉。中国民间的反美、反日情绪,让国内不满情绪透过民族主义宣泄;中国一直否认有关指控,但在六四后,民间于千禧年前后出现的最大游行,分别针对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以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等国际议题。

原先使用的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完全没有描述六四。北京学者陈子明翻阅了自己儿子的高中历史课本,发现这段历史已经消失了:“从82年的立宪,又讲了84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再下来就一下跳到1998年的村民村委会组织法。”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完全违背了司马迁所开创的修史传统。六四死难者的家属丁子霖认为,“教育家和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记录历史,误导下一代,无疑是一种犯罪。无论搞教育的人来说,还是搞历史的,从事历史专业的人来说,真的,这都是一种犯罪。日本人杀害了很多中国人,应忏悔。但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同胞的残害,北京大屠杀,六四大屠杀,又是20年一贯制地掩盖真相。这是犯罪,政客在犯罪,这么多搞教育的人,搞历史的人,为了同当局保持一致,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犯罪。”[173]

现行的中国一些修订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文字中简要提到了六四,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1989年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有人对改革开放存有疑问,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174]。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对此会进行讲解和补充,但程度不一。

改革危机

六四事件后,不但没有让中国民主自由,反而让中国国内反改革开放的保守势力抬头,在当时对改革开放继续进行下去构成了很大威胁,并使改革开放面临着中断夭折的危险。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本国新闻媒体和公民言论的控制。中国共产党形象跌入谷地,导致大批外资撤走和移民潮,经济也受到国际社会制裁。

政治演变

民主运动,反腐败,反官倒的运动被镇压,共产党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做出改正。[来源请求]六四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对“七项原则”,其中包括根除腐败以及党内裙带关系,随后2年实行不同条例以限制官员们范围广泛的特权:新年宴会降格为茶话会;旅行受到限制,不许在风景胜地召开会议(其后有关建议于9月生效);禁止公车私用,购买昂贵的进口轿车;削减年终奖金和发放物品等。尽管这些措施有一定成效,但有看法认为这类措施因为是共产党自己设定,自己监督,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公正。在中小城市,政府部门公车私用,购买昂贵进口轿车的现象仍然严重。腐败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多名中国贪官逍遥法外。近年来,也有很多贪官污吏在任职期间利用权力之便,将自己的家属移民到美加澳等国,取得国籍。随后将自己的贪污赃款以家属合法收入或以海外投资等方式,转移国外。这些官员一旦觉得自己的贪污行为就将败露,就会以投亲名义(有的官员甚至在任职时就取得了海外居住权),逃亡海外,逍遥法外。相关内容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贪污案件

1992年人大会议讨论长江三峡工程,虽然方案得到李鹏及多名老干部支持,但2588名人大会议成员投票时,赞成票仅得68.27%,共1767票,有177投反对票,644人投废票,数人甚至弃权,这一情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立国后所仅见。同样地,人民过去选举地方干部时,大多依从中央指定的候选人,但有几个地方却自行选出更受民众欢迎的代表。少数农村开始实行由村民选举领导人的方法。2001年2月14日,辽宁省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否决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2000年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175]然而,2000年后,政府的管制仍然严格,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来源请求]

自由管制

在大部分情况下,媒体不得刊载六四内容,六四后有北京市民曾公开接受西方媒体采访,谴责军队屠城,中央电视台辑录了该片段,并呼吁全国寻找这名反动份子,该市民最终被捕并判刑。大部分民众在事后保持沉默,不愿发表对六四的任何意见。许多中国80后的年轻人不知道有此事的发生,一些人甚至因文章中出现“六”“四”或“6”“4”等相关数字而受到牵连[176]

谷歌雅虎等海外网站的中国版受到中国政府的压力,不得不屏蔽一切有关六四及其他政治敏感的网页,甚至退出中国,而中国最大的中文搜索百度所有网站,媒体就直接屏蔽64学生事件的相关字眼。中国政府试图让历史渐渐淡忘,2007年6月4日,《成都晚报》的一个年轻女职员因未了解六四事件的相关历史,当有人要刊登“向坚强的64遇难者母亲致敬”的广告,并且告诉她是一个矿难。她就批准刊登了。结果导致一名副总编辑,二名编辑,和《成都晚报》广告部四名职工全部被解雇[177];2008年的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被央视网体育频道的一个新闻描述为香港市民悼念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178][179];2008年7月24日《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180]

在严格的媒体管制下,中国政府一直宣传六四事件是外国势力混入学运,意图挑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外国势力”借助民众热情,配合中国一些政治人物,以图利用学生推翻现政府从而掌权,建立一个顺从于西方社会的政府。苏联解体后,部分民众也认为如果没有平定动乱,中国也会像苏联般瓦解。国内也有一定数量的声音认同“稳定压倒一切”,批评激进的学生只会令社会不稳。[181] 当论述中偏离这一观点时,言论一般会受到封杀。

然而多年来不断有人突破限制,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六四的看法。最早披露SARS爆发的蒋彦永因为在2004年上书中国人大要求为六四正名,从而被软禁后加以监视。[182][183]

2009年,六四20周年来临前夕,同时又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庆祝仪式,“中国政府加紧了对异议人士的控制”[184]

为应付中国网络审查,对于六四学潮的写法,在互联网上为了避免屏蔽网民也会用VIIV(罗马数字,VIIV = 64)、8平方(82= 64)、5月35日等名称,以避免触动防火长城。[来源请求]

群众运动

六四后中国调整了一系列应付群众运动的措施,89年后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事件绝迹。江泽民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说:“我们应当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正如中国一句谚语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他指防暴应由警察负责,而非军队,有必要进行更好的防暴训练,并使用橡胶子弹非致命武器

1999年,北约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北京出现自六四后最大的示威,政府沿路派出警察维持秩序,并未有拦阻示威人流;2005年北京反日示威上,政府亦依这一方针处理。中国官方称这些游行为爱国主义[185][186],外界质疑这是中国政府在将矛头转以民族主义表达。[187]

但迄今,中国仍未解除对示威的限制,全国各地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少数酿成严重的冲突,但大部分事件都没有报道,少数被曝光的则受到各级政府的限制及诱导式的报道,例如以“不明真相的群众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等用语予以概括,有大量失实成分。但近年来由于社会舆论尤其是互联网舆论的发展,一些示威开始得到了大量报道,例如“石首事件”。迄今为止,并未有如六四事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的示威事件。

香港反应
政治分水岭

香港是当时境外地区中,对六四事件投入最深的地方,大批市民捐款给学生,媒体天天报道。相比内地各省市的政治诉求,六四在香港更像一场民族醒觉运动,这是香港开埠以来的政治活动中,不少人深信改革开放最终带来自由民主,实现百年现代化之梦。[来源请求]

当时香港民间发起了一次超过一百万香港市民参与的支持北京学生运动的六四游行,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大型的政治活动。当六四镇压消息传回香港时,市面弥漫一片阴霾。一些电影院、酒廊、影视租赁店和娱乐场所因市民不出来消费而被迫结业。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10年后,在香港留下的美好憧景,消失殆尽,恐共情绪蔓延全港。2009年当香港亚洲电视首次播放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春节联欢晚会时,惹来全港市民强烈批评,其原因是于六四时才首次广泛观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内容,特别新闻联播依然勾起香港市民对六四的联想。

原本倾向中国政府的一批政界人士,一部分在六四后与政府分道扬镳,埋下香港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其中香港主要政党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民主党前身之一)由此诞生,而过去一直强烈支持中国政府的知名人士如支联会主席司徒华亦成为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物。 

六四亦令改变了大专团体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的政治取态,由亲北京立场变成拒共,并主导香港的学运方向。亲北京阵营在商人资助下成立“学协”,意图改变学运的方向,但至今仍未能超越学联的角色。

六四亦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在六四后数年,平均每年近5万人移民海外,一些像佛得角等小国也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宣传该国护照可供申请。甚至香港市民前往中国旅游的意愿也大减,有专办中国游的旅游公司更因此倒闭,同时也使日韩旅游生意于89下半年有所增加。 

至今,六四事件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每当有政客尝试合理化镇压行动时,都会引起舆论及全港市民强烈反应。每年6月4日晚上,香港市民仍会聚集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烛光晚会,每年参与人数仍达十万之间。 

六四包袱论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曾在不同场合呼吁港人要放下“六四包袱”。[188] 2009年5月19日,第二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回应立法会议员对于平反六四的动议时指,六四事件发生已有20年,国家发展为香港带来繁荣稳定,香港人对国家的发展有客观的评价,并声称“我的意见就是代表香港人的整体意见”。这些论述每次均引起强烈反弹,“曾荫权不代表我”成为一个流行说法,不少人质疑如果可以忘掉六四,是否也可以忘掉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历史?最终曾荫权承认自己用词不当,并向全港市民道歉,这次曾荫权的言论后,2009年六四烛光晚会的参与人数达至破纪录的十多万人。[189]

除了政客言论外,香港每年六四前夕,均成为政治敏感时刻。2010年六四前夕,支联会铜锣湾时代广场举办“天安门屠杀”展览,结果食物环境卫生署指展览未取“公众娱乐”牌照,勒令支联会取消活动,警方随后拘捕13名支联会成员和没收民主女神像,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向,质疑“天安门屠杀展”怎可能是娱乐活动。在社会强烈压力下,警方最终交回民主女神像。[190][191][192]

每年六四,香港立法会均会提出平反六四议案,这传统于1997年5月21日由立法局议员司徒华提出,当时以29对1之大比数通过,表示立法局认为“八九民运六四事件必须平反”。[193] 主权移交后的1998年起,泛民主派议员每年均提出平反六四动议,辩论议案时亲共议员多数离场逃避,虽然支持票数是多于反对/弃权票数,但由于议案要“分组点票”,而且其中一组(功能组别)多为反对平反六四的亲共派,故此议案连续13年遭受否决。

2007年香港民建联时任立法会议员马力否认六四是“屠城”,又说用一只猪来测试坦克屠杀学生照片的真实性,引起社会争议和炮轰他冷血。马力在事后承认所用的例子过于轻佻,愿收回部分字眼,但无意收回观点和道歉。[194]

教科书争议

1994年,香港首次有两间出版社文达及龄记在香港中学会考历史教科书内加入六四事件的内容,但时任教育署长黄星华建议删除。他在书面声明中指:“发生于20年内,特别是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待有关事件获得客观的分析、鉴定和评估,才能落实,相隔20年的时间应是一个合理的界限。”黄星华的言论引起教育界、学者及政界人士的不满及抨击,质疑他干预教科书及掩饰历史真相,当时的港督彭定康亦要求黄氏检讨是项决定[195]

05年,香港新编中史会考课程正式将“六四事件”加进近代史中,但篇幅仅由30字至100字不等,用语如“群众的行为超越了政府的容忍限度”及“中共中央认为这是有人从中挑动”,并以“政治风波”及“学潮”形容事件,都较为接近中央定性的用语。其中三本教科书以“清场”形容中央处理“六四”的方式,文达的教科书则仅以一句形容事件-“最后政府军队干预方告平息”,而四本教科书均未提及平民死伤情况[196]

2009年5月4日,中学会考历史科公开试首次提及六四事件,题目问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是谁,以及六四事件发生及其背后的“价格闯关”、“官倒”现象在何时发生,问题仅是资料性质,没有要求学生分析。有考生在网上讨论区批评有关试题以偏概全,考评局有意掩饰“六四事件”的真相[197]

二十周年

主条目:六四事件二十周年

20年后香港的维园六四烛光晚会

中国在经历了“六四”二十几年后,在政治方面,当年提出的民主化改革有进步,但仍是一党专政,基层一般没有实行民主选举,当今社会上党的代表亦或是党的领导人,都不是真正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198],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在中国民间和官方都存在[199];在经济方面,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问题同时也存在。部份工人与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政府及财团的侵害,部分地方政府与财团相互勾结。在中国大陆,曾先后发生了富士康事件乌坎事件。中国大陆的官方对经济发展的形势是看好的,但是社会上也有人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持悲观态度。在网络上流传一段具称是朗咸平演讲的音频,指称中国政府已经破产,并就这一观点进行具体说明。贪污较为频繁,中央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不足以使所有人民满意。当今中国社会上所存在的官员与民争利的做法,以及官僚主义的作风,都使民众感到不满。民风不再淳朴,拜金主义,社会道德的没落等等也是当今的中国人会提到的话题。

根据香港电视于六四前的多个新闻纪录片,很多学生领袖都表示,他们在当年“支持中国共产党、支持社会主义”,因为热爱共产党才发动学生运动,最后却被污蔑为“反社会主义、反中国共产党”,而感到无奈。现在他们都很渴望回国,但即使回到国内也仍会坚持发展中国的民主[200]

但一些被访问到的知识分子指称,中国共产党因为要杀人灭口,而被迫逃亡。许多参与学运的工人,都被驱逐出境,至今无法回国[200]。有人还通过流入中国大陆民间的宗教宣传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声明当年确实存在用实弹向游行民众开枪的事情,并表示自己当年参加运动是爱国行为,希望能回到祖国去。

早于清明节广州已有部分受监视之人士,进行了私人式的纪念聚会。部分博客服务商拒绝用家上载名称中带有64、89的图片文件[200][201]。6月4日晚上,香港如常于维园举行六四烛光晚会。维园六个足球场、旁边草地以及篮球场坐满了参加者。支联会表示有15万人参与[200]

相关人物、组织

学生领袖

学运领袖王丹

  • 王丹,原北大历史系本科生,在吾尔开希之后、柴玲之前领导北高联,他未能逃出,被判监禁,于1997年保外就医。
  • 吾尔开希,原北师大学生,曾任北高联主席,绝食抗议期间曾与总理李鹏会面。
  • 刘刚,原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北高联发起人之一。
  • 柴玲,原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绝食发起者之一,天安门广场绝食团、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总指挥。许多评论都指出,柴玲在事件中有说谎、夸大、故意煽动的行为。
  • 周锋锁,原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
  • 翟伟民,原北京经济学院学生,北高联常委。
  • 马少方,原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北高联常委。
  • 封从德,原北大学生,北大筹委会常委、北高联主席,及绝食团和广场指挥部副总指挥。
  • 王有才,原北京大学物理学研究生,北高联第二任秘书长。
  • 张伯笠,原铁路工程报社记者,天安门学生运动副总指挥。
  • 李录,原南京大学经济学本科生。
  • 熊焱,原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
党政领导

主条目: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八大元老

胡耀邦总书记

赵紫阳总书记

知识分子
  • 侯德健,台湾校园民歌歌手,发起“六二绝食宣言”声言绝食72小时,后被驱逐出境。
  • 北岛,诗人,多次联署要求中共实施政治改革。
  • 严家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
  • 戴晴,著名作家,叶剑英之养女。
  • 刘晓波,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 丁子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儿子蒋捷连遭戒严部队所杀,天安门母亲运动组织发起人。
  • 方励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六四以后,被美国领事馆保护,最后抵达美国。
其他人物
相关组织

影视书刊

查禁作品
书刊
  • 《惊心动魄的56天》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 编,天地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068-096-7;香港注释本由天安门民主大学海外复校计划香港筹备处 注释,青文书屋1990年6月初版。
  •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材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208-00709-8
  • 《五十天的回顾与反思》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04-002769-0 /Z.16
  • 《70天大事记─胡耀邦病逝到赵紫阳解职》共青团北京市委 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ISBN 7-200-00991-1 /D.44
  • 《北京风波纪实》〈北京风波纪实〉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200-00926-1
  •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编,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502-339-5 /D.31
  • 《维护宪法尊严 稳定国家大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ISBN 7-80078-007-4 /D.07
  • 《戒严令发布之前──4.15-5.20动乱大事纪》乔初 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036-200-0
  • 《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 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ISBN 7-5065-1107-X /D.108
  •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ISBN 7-216-00361-6
  • 《戒严一日》张元发 等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ISBN 7-5033-0182-1
  • 《京华风波纪实》新星出版社1989年初版,ISBN 7-80085-018-8
  • 《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解放军画报社 编,长城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ISBN 7-80017-102-7
  • 《难忘的两个月──征文获奖作品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ISBN 7-5402-0197-5
  • 《风波后的反思》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风波后的反思》编写组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5633-0540-8
  • 《叛逃“精英”海外言行录》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教育报社 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ISBN 7-5041-0609-7
  •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赵望、许宁然 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ISBN 7-5006-0684-2
  • 《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法律问题解答》北京市司法局法制教育教材编写组编,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200-00925-3
  • 《共和国卫士英烈集》中国教育报社、北京戒严部队 编,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071-147-1
  • 《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张岂之、杨先材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09152-6
  • 《跨世纪丛书——学潮现象》,周英、肖培、陈喜庆、陈伊萍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ISBN 7-220-01204-7
境外书刊
  • Calhoun, Craig. 1994. Neither Gods Nor Emperors: Students and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Davis, Deborah, and Ezra F. Vogel. eds. 1990.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Public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 大卫·艾克斯等著,1990,未完成的民主运动:Time杂志诠释的六四事件,谭克强等译。台北:时报。
  • 季季主编,1989,鲜血流在花开的季节:六四历史的起诉书(1989)。台北:时报。
  • 联合报编辑部编,1989,天安门1989。台北:联经。
  • Liu, Xinyong. 1996. University System and Campus Life: Prerequisites for Student Move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h.D. diss., Syracuse University.
  • Weller, Robert. 1994.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战争机器搜索群编,1990,历史如何成为伤口?“六四”的非官方说法。台北:唐山。
  • 《天安门之变─八九民运史》陈小雅 著,风云时代1996年6月初版,ISBN 957-645-778-5
  • Zhao, Dingxin. 1995. Reform and Discontent: The Causes of the 1989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Ph.D. diss.,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 杨继绳,2004年11月初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香港:特区文化图书有限公司。ISBN 962-675-803-1
  • 邹谠,1994,《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 张良(化名)编,2001年,《中国“六四”真相》,明镜出版社,ISBN 962-8744-36-4。英文版 The Tiananmen Papers,Little, Brown & Co 出版,ISBN 0-316-85693-2 。该书是据说偷运出中国的最高层文件档案复印件的收集整理,中文版的内容大约是英文版的三倍,声称是党政机关文件的原文,英文版额外加入注释。英文版编者Andrew J Nathan,Perry LinkOrville Schell,当时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系研究生主任,而且都有大量中国研究的著作。
  • 六十四名香港记者编著,《人民不会忘记──八九民运实录》,香港记者协会1989年9月初版,2009年5月再版,ISBN 978-988-97622-4-7
  • 陈炜恒著,八九民运回忆录,摘自澳门华侨报2006年6月1日至7月20日连载
  • 人民日报缩印本(1989)
  • 半月谈合订本(1989)
  • 库恩,R.L.,(2004年),《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 六四受害者状况民间报告江棋生( 北京独立作家) 著。
  • 《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张万舒 著,香港天地图书2009年5月20日初版,ISBN 978-988-219-050-4
  • 《六四日记》封从德 著,香港晨钟书局2009年5月初版,ISBN 978-988-17804-8-5,台版由自由文化2009年6月出版,ISBN 978-988-17804-8-5
纪录片

参见

参考资料

  1. ^ Jan Wong, Red China Blues, Random House 1997, p.278
  2. ^ 北京将举行胡耀邦纪念会. BBC中文网 [2009-05-28].
  3. ^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新华网 [2009-05-23].
  4. ^ “今天是5月35日”, FT中文网
  5. ^ 1986年胡耀邦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始末
  6. ^ 6.0 6.1 博讯新闻网 2004年6月12日 任诠 民运的历史背景——纪念八九民运15周年
  7. ^ 7.0 7.1 博讯新闻网 2007年3月05日 刘蔚 八九民运的被镇压不应成为中国人摆脱共产党统治的障碍
  8. ^ 《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 P.1013
  9. ^ 9.0 9.1 《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 P.1014
  10. ^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为name属性为.7B.7BCite_book_.7C_author_.3D_.E5.8A.89.E9.9C.9E.E3.80.81.E8.83.A1.E5.B9.B3.E3.80.81.E5.BB.96.E5.A4.A9.E7.90.AA_.E9.81.B8.E7.B7.A8.7C_title_.3D_.E5.8A.89.E6.9B.89.E6.B3.A2.E6.96.87.E9.9B.86_.7C_location_.3D_.E9.A6.99.E6.B8.AF_.7C_publisher_.3D_.E6.96.B0.E4.B8.96.E7.B4.80.E5.87.BA.E7.89.88.E7.A4.BE_.7C_date_.3D_2010.E5.B9.B412.E6.9C.88_.7CISBN:_9789881943040_.7D.7D的引用提供文字
  11. ^ 知识分子联名上书-陈慧儿
  12. ^ 12.0 12.1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 第 65 页
  13. ^ 中国网 1987年1月
  14. ^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工作回顾
  15. ^ 民主通讯 2005.5.1a 我对重大政治问题的三点看法
  16. ^ 请愿书 北京大学学生筹委会
  17. ^ 此七条原载《中国“六四”真相》一书,与曾亲自参与静坐与请愿的李进进在 《我在一九八九年经历的两个历史事件》 一文(选自《《浴火重生:“天安门黑手”备忘录》)中的回忆相比,前六条基本一致,但李所记录的第七条为“对此次活动作出公开的报导,见诸党政机关报”。《"六•四"事件民间白皮书》 认为这是报告人对请愿内容作了篡改,以加深学生与领导间的矛盾。另外,国家教委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 中对此的记载则为九条,内容也略有差异。
  18. ^ 《中国“六四”真相》,第135页,张良著
  19. ^ 人民不会忘记 - 香港记者协会
  20. ^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 第26页
  21. ^ 21.0 21.1 21.2 中国六四真相:学潮兴起
  22. ^ 数百人围聚新华门前制造事端 北京市发布通告警告蓄意闹事者. 人民日报. 1989-04-21: (1版).
  23. ^ 致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公开信(摘自《天安门一九八九》台北联经出版社)
  24. ^ 《中国“六四”真相》,第164页,张良著
  25. ^ 25.0 25.1 封从德. 4月22日 星期六. 《六四日记》. 2009:  第117-129页.
  26. ^ 中国“六四”真相 第 147-148 页
  27. ^ 陈小雅. 八九年“西安事变”的补遗与重审. 2002-12-01.
  28. ^ 吴兴华. 长沙一些不法分子抢砸商店 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果断出击控制了局势 犯罪分子和重大嫌疑人员已被带离现场. 人民日报. 1989-04-24: (1版).
  29. ^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第34页
  30. ^ 有说田纪云曾向赵紫阳警告北京以至全国一些城市的局势不太平,劝他考虑推迟到朝鲜的访问 中国六四真相
  31. ^ 风一程 雨一程 壮歌送君行──首都人民悼念耀邦同志. 科技日报. 1989-04-23.
  32. ^ 中国“六四”真相 - 第 189-190 页
  33. ^ 《江泽民传》被删部份
  34. ^ 原载于《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头版
  35. ^ 35.0 35.1 35.2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9年),新华网,2007年6月5日验证。
  36. ^ 中国六四真相:“四二六”社论
  37. ^ 赵紫阳: 改革历程 p31
  38. ^ 陈小雅. 大游行. 《八九民运史》. 风云时代. 1996.6:  152页.
  39. ^ 陈小雅. 大游行. 《八九民运史》. 风云时代. 1996.6:  169-171页.
  40. ^ “政府部门负责人同首都高校学生的座谈对话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30日
  41. ^ 广西纪检监察网: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
  42. ^ 陈小雅. 《八九民运史》. 1996.6:  194页.
  43. ^ http://www.xianqiao.net:8080/gb/6/4/27/n1300382.htm
  44. ^ 《中国六四真相:四二六社论》
  45. ^ http://www.64memo.org/b5/15_285.htm
  46. ^ 引自1989年5月号《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
  47. ^ http://xinsheng.net/xs/64/3.htm
  48. ^ 中国“六四”真相 第 286-288 页 张良 2001年4月15日
  49. ^ 封从德. 《六四日记》:  第307-310页. "这十二学者是:严家其,中国社科院政治所所长;包遵信,《走向未来》丛书主编;于浩成,群众出版社社长;刘再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李泽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学专家;李洪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戴晴,《光明日报》记者,中共元帅叶剑英养女;苏晓康,北京广播学院讲师,《河殇》总撰搞人;温元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苏炜,刚从美国回来的青年作家;麦天枢,作家,《中国青年报》记者;李陀,《北京文学》副主编。"
  50. ^ 陈小雅. 《八九民运史》. 1996.6:  263-281页.
  51. ^ 王震邦. 打倒个人独裁!结束老人政治! 知识份子发表五一七宣言. 联合报. 1989-05-18: (4).
  52. ^ 冰心、艾青、夏衍、冯牧昨向中央紧急呼吁. 大公报. 1989-05-18: (1版).
  53. ^ 对于五位常委的表态,《李鹏六四日记》的说法是李鹏与姚依林表态同意,乔石点头同意,胡启立表示对局势感到忧虑,只有赵紫阳反对。而赵紫阳在《改革历程》中的说法则是,李鹏、姚依林同意戒严,乔石中立、没有明确表态,赵紫阳和胡启立则表示反对。
  54. ^ 54.0 54.1 中国六四真相:赵紫阳下台
  55. ^ 赵紫阳5.19广场讲话,其内容摘自张良《中国“六四”真相》第519至521页,并附有该段讲话录音,2007年6月5日验证。
  56. ^ 李鹏. 首都党政军干部动员大会. 《李鹏六四日记》.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2010.
  57. ^ 引自1989年5月号《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
  58. ^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ew.php?id=802499 徐勤先将军
  59. ^ 文革中挨整 六四后“造反”, 64memo]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人民日报缩印本(1989)
  61. ^ 姚监复. 1989年彭冲同邓小平、李鹏斗法 —— 李鹏日记透露人大常委会抵制戒严的维法斗争. 《观察》. 2010-6.
  62. ^ 舒崇. 解读赵紫阳录音回忆录. 《北京之春》. 2009-8.
  63. ^ 六四底层列传(上)
  64. ^ 有文章(《死亡从天安门广场开始》)提到诗人骆一禾死于绝食。
  65. ^ 民主女神与毛像对峙
  66. ^ 中国“六四”真相 第777页
  67. ^ 中国“六四”真相 第797页
  68. ^ 民主之神落成仪式现场录音 (mp3). 支联会.
  69. ^ 中国“六四”真相 第798页
  70. ^ 70.0 70.1 [1]
  71.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72. ^ 吴仁华. 《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 真相出版社. 2009.5. ISBN 978-0-9823203-8-9.
  73.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2-913 页
  74.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26页。
  75.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1 页
  76.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2-923 页
  77. ^ 《中国“六四”真相》
  78.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4 页
  79.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5 页
  80.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5-916 页
  81. ^ 吴仁华(2007年).《1989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真相出版社.某段凌晨时分内容描述“其中一辆装甲车高速驶达东长安街建国门立交桥附近……当场死亡,脑浆、鲜血溅了一地,另外有十多名士兵不同程度地受伤。”
  82. ^ TVB 1989年节目 屠城见证 2 时段0:14,无线女见证者称之为坦克,但吴仁华指出是装甲车
  83. ^ Deutsche Welle 高瑜:李锐评说毒杀伍德案 [2]
  84. ^亚洲周刊》 王梓成:谷开来的强悍与哭声 [3]
  85.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6 页
  86.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 Part.16of20 时段2:59指装甲车出现时间在凌晨零时前晚上11时左右;《历史的空白》片段1 时段4:05指出,大约凌晨零时,第一部装甲车才驶过广场附近,至于单独驶入广场的装甲车出现的时间是在凌晨零时后,12时至1时之间。
  87. ^ 《70天大事记》:  79─80页.
  88. ^ 88.0 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1990年出版的《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179页
  89. ^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编. 《1989 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北京日报出版社. 1989年7月:  129. ISBN 7-80502-339-5/D31 (简体中文).
  90. ^ 八九天安门事件解放军总政治部资料片(二) 时段2:40至3:00
  91. ^ 91.0 91.1 中国六四真相 第916页
  92. ^ 中国六四真相 第916-917页
  93. ^ 香港电台广播节目神州五十年第272集 六四清场(下)
  94.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 Part.16of20 时段7:23
  95. ^ 图片由大纪元时报提供。大纪元时报声称士兵枪口指向学生“一边开火一边推进”。
  96.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 Part.16of20 时段8:28
  97. ^ 中国六四真相 第917页
  98. ^ 中国六四真相 第917-918页
  99.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8 页
  100. ^ 香港支联会:六四纪念馆
  101.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9-920 页
  102.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0 页
  103. ^ 六四图片、资料 见于图片上的描述
  104. ^ 中国“六四”真相 第 925-926 页
  105. ^ [History Channel: Decades Collection: The 20th Century]
  106. ^ Eyewitness at Tiananmen Square, 1989
  107. ^ 英文原文 见此
  108. ^ 一个六四屠杀目击者的回忆:血路──1989 (易大旗)
  109. ^ 华邮:凤凰卫视与中共关系千丝万缕北京人眼中的六四
  110. ^ 香港电台:六四清场
  111. ^ 中国六四真相
  112.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 六四事件 Part.1of20 时段1:53,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解放军总政治部资料片(一) 时段6:42
  113. ^ 申雪. 目睹戒严部队枪击少年. 美国《议报》第147期. 2004-05-24.
  114. ^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为name属性为.E4.B8.AD.E5.9C.8B.E5.85.AD.E5.9B.9B.E7.9C.9F.E7.9B.B8的引用提供文字
  115.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33至135页。
  116. ^ 李鹏中枪 年青武警军官家仇国恨 人民大会堂内射鹏身亡. 明报. 1989-06-06: (1版).
  117. ^ 117.0 117.1 〈李鹏中枪〉?
  118. ^ 袁木口中的“真相”
  119.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 Part.18of20 时段5:24
  120. ^ TVB 1989年特别节目“柴玲录音足本”
  121. ^ 公安部发出通告 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制止动乱 维护首都和全国正常社会秩序. 人民日报. 1989-06-13: (1版).
  122. ^ 通缉令 中共“简介”21名学生领袖
  123. ^ 六四民运 (学运领袖)
  124.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55页。
  125.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56页。
  126. ^ 2009年5月25日,无线电视铿锵集》向20年后身在香港的韩东方进行访问。
  127.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58页。
  128. ^ 128.0 128.1 中国六四真相:尾声
  129. ^ 多维电视独家专访黄雀行动总指挥陈达钲
  130. ^ 港英高层力劝黄雀核心:别走近海边, 苹果日报, 2009年5月22日]
  131. ^ 维权网:立刻释放六四屠杀十八年后仍在狱中服重刑的北京市民
  132.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67页。
  133. ^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解放军总政治部资料片(一)”时段8:26
  134. ^ 联合早报专访王丹
  135. ^ 王有才简历, 未来中国]
  136. ^ 李鹏. 建立第三代领导核心. 《李鹏六四日记》. 2010.
  137. ^ 137.0 137.1 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会 审议通过李鹏代表政治局提出的关于赵紫阳所犯错误的报告 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人民日报. 1989-06-25: (1版).
  138. ^ 赵紫阳六四事件自辩书(全文) 1989年6月22日
  139. ^ 赵紫阳去世五周年不镇压原则获高度评价. 美国之音中文网. 2010-1-19 [2010-1-20].
  140. ^ 民众祭奠赵紫阳当局紧张 鲍彤仍被禁. 自由亚洲电台. 2010-04-02 [2010-04-05].
  141. ^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是合格的军委主席,因为他是合格的党的总书记。
  142. ^ 丁子霖死难者名单 指死亡人数最少186人,但这个数目至少未计算军队死亡数目。
  143. ^ 袁木称死亡情况初步统计数字是近三百人,可参考 袁木口中的“真相”
  144. ^ 严家祺. [/node/289117 两次"天安门事件"的对比——为悼念"六四"20周年而作]. 看中国. 2009-04-20.
  145.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 - 侯德健与柴玲对质 (天安门广场大屠杀事件)
  146. ^ 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解放军总政治部资料片(二)
  147. ^ 神州五十年第273集六四震撼 专题讨论 时段6:57。这亦是各方的共识,自1989年至今,不论正方还是反方,双方均没有提出任何一位学生领袖或知名人士于六四死亡的报告。
  148. ^ 1989年6月 - 亚视北京采访记者返港特辑 (Part 1) 时段2:39。
  149. ^ 李洁明的回忆录,可参考神州五十年第273集六四震撼 专题讨论 时段7:35。
  150. ^ 《中国六四真相》
  151. ^ 《天安门》记录片资料片段
  152. ^ 中国官方公布的部份死难者名单可参考“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解放军总政治部资料片(三)”。死亡的军人,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卫士”的称号。
  153. ^ [/chinese/simp/hi/newsid_4960000/newsid_4960800/4960824.stm 首位六四死难者获中国政府赔偿]. BBC中文网. 2006年04月30日 [2009年6月19日] (简体中文).
  154. ^ Malcolm Moore. [/news/worldnews/wikileaks/8555142/Wikileaks-no-bloodshed-inside-Tiananmen-Square-cables-claim.html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The Telegraph. 2011-06-04 [2011-06-10].
  155. ^ 他倒在广场旗杆下,丁子霖《“六四”受难者寻访实录选载》,民主中国第128期,2003年12月4日。
  156. ^ 就我所听到的戴金平,丁子霖,2002年6月1日。
  157. ^ 六四屠杀死难者名册
  158. ^ [/wgbh/pages/frontline/tankman/cron/ The Memory of Tiananmen 1989]. PBS [2009-05-28].
  159. ^ 华夏快递 : 新华社记者张万舒回忆“六四”,在香港出版新书《历史的大爆炸》
  160. ^ 李鹏. 《李鹏六四日记》. 2010.
  161. ^ 死亡调查──《沉重的回首》
  162. ^ 各国政府反应的记述来自 《中国六四真相》,作者:张良,第十章:“六四”惨案 一文,经整理及缩减后发放
  163. ^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yond Tiananmen, page 103-104
  164. ^ [4]
  165. ^ 1989年政治风波,人民网
  166. ^ 今年全国高校本科生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红网
  167. ^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272. ISBN 9787040267723.
  168. ^ 中共重申对六四事件有明确定论. 联合早报网. 2009-05-20 [2009-05-24].
  169. ^ 马英九:六四不平反 两岸统一无条件
  170. ^ 港大学生公投 要中平反六四 2009年04月17日 光华日报
  171. ^ http://www.ft.com/intl/cms/s/0/13c6fcb2-7285-11e1-9be9-00144feab49a.html#axzz1pm0BAqCx
  172. ^ 中国民族主义的情绪亦得到政府的支持. 环球时报. 2011-11-08 [2009-05-24].
  173. ^ 中国历史教科书避谈六四被斥犯罪. 民主中国. 2009-04-09 [2009-05-24].
  174.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5. ^ 姜敏. 从否决到赞成 沈阳市人大两次审议法院报告. 新华社. 2001-08-10 [2011-10-10].
  176. ^ 异议人士刘晓波谈六四意义
  177. ^ 成都晚报编辑因刊六四广告被解职. 美国之音中文网. 2007-06-08 [2008-06-12].
  178. ^ 香港四万市民烛光晚会哀悼地震遇难同胞. 天安门母亲.
  179. ^ 港人悼地震遇难灾民 央视网站刊六四晚会相. 明报. 2008-06-09 [2009-06-06].
  180. ^ 《新京报》登六四照片后据报被调查. BBC. 2008年07月25日 [2008年9月11日] (简体中文).
  181. ^ “六四”:十九年的坚持与遗忘. BBC中文网. 2008-06-04 [2008-06-04].
  182. ^ 蒋彦永建议为六四平反. BBC中文网. 2004-03-08 [2008-06-12].
  183. ^ [5]
  184. ^ 北京将在沉默中度过六四.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新社. 2009-6-3 [2010-1-19].
  185. ^ 首都高校数千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新华社,1999年5月9日.于2009年6月7日查阅.
  186. ^ 京沪穗蓉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最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使馆暴行,人民日报,1999年5月9日.于2009年6月7日查阅.
  187. ^ 克林顿自传中说江泽民曾拒接电话,美国之音,2004年6月24日.于2009年6月7日查阅.
  188. ^ 《明报专讯.六四历史的薪火相传》张文光. 明报. 2009年04月17日 [2010年05月30日] (繁体中文).
  189. ^ 曾荫权六四言论引发风波. BBC中文网. 2009年05月14日 [2009年6月19日] (简体中文).
  190. ^ 抢新民主女神像 拘支联会 13成员 港府粗暴打压悼念六四. 苹果日报. 2009年05月30日 [2010年5月30日] (繁体中文).
  191. ^ 高声指斥无理执法 司徒华不畏强暴护神像. 苹果日报. 2009年05月30日 [2010年5月30日] (繁体中文).
  192. ^ 支联会相关专页
  193. ^ 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minutes/min2105.htm#7B
  194. ^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009
  195. ^ 94年首载教科书 教育署长吁删除 香港明报 2009年5月4日
  196. ^ 新编中史教科书 打造淡忘“六四”新一代 中文大学大学线>
  197. ^ 香港网络大典六四事件#会考中史首现“六四”试题
  198. ^ 江平先生在北大宪政讲坛第二期提问部分 3分30秒时曾经提到
  199. ^ 温家宝先生接受CNN采访时曾经提到政治体制的问题
  200. ^ 200.0 200.1 200.2 200.3 来源:2009年5月,铿锵集、议事论事、头条新闻
  201. ^ 2009年6月4日《议事论事
  202. ^ The Tiananmen Papers, xxiii 页。
  203. ^ The Tiananmen Papers, 278-279页
  204. ^ 杨继绳,2004年11月初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香港:特区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5. ^ 《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 编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6. ^ 娄烨违规参赛戛纳电影节 五年内不准拍片(图)

外部链接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六四事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