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
1989年6月4日,軍隊進入北京城進行武力鎮壓,維時近兩個月的天安門民主運動戛然而止。而後,六四記憶不斷被官方抹除。此後30年裡,身為這段歷史見證者的香港人,用燃起30年的燭光、和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持續支援,實踐承諾,守護記憶,捍衛人權,亦持續爭取香港民主。
2020年,隨著港版國安法急速通過,悼念六四的燭光集會首次被定性為非法集結。當晚,香港支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啟動眾籌,呼籲在法律危機下,尋求永久空間保存歷史記憶:在網絡建立「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保存在香港已傳承了30年的文物、檔案、影像、口述歷史等;並在未來連結世界各地關於六四的檔案庫。2020年6月至8月,博物館計劃收到1,186位捐款者的慷慨相助,募得款項共計港幣1,675,032元,全數投入博物館的籌建及運作。
搶救記憶,重建論述,將1989年中國民運的歷史與香港、中國大陸及世界的抗爭歷史相連,這是「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的使命。博物館邀請到親歷八九一代的中國記者、作家長平先生擔任總策展人,並在全球建立策展、檔案及技術團隊,力圖保持史料完整性、呈現真實感、並能夠與當代對話。
2021年8月4日零點,眾籌一週年之際,「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如約啓幕。
博物館開幕之際,由於香港政治打壓愈演愈烈,支聯會已於7月10日作出策略性人手調整,常委人數僅餘7人,包括現時正失去人身自由的主席李卓人及副主席何俊仁、鄒幸彤,並遣散所有職員。有鑑於此,「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即日起亦脫離支聯會,由海外策展團隊負責獨立運作。
首次開幕,展出六個展館:時間館、空間館、人物館、香港館、文藝館、媒體館。此後,博物館將持續更新,補充現有展館內容,逐步釋出更詳細的史料,翻譯多語言版本,並將不定期因應時事與紀念日主題,開設主題特展。
燭光不滅,真相永存。寸心千古,莫失莫忘。
學術委員會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成立學術委員會,邀約對1989中國民運、中國民主化及社會運動歷史做過長期研究的專家學者加入,給博物館的長期策展、史料收集及研究,搭建可信的學術基礎。
以下是第一批學術委員會名單(按首字母拼音排列):
- 阿古智子(AKO Tomoko) 日本東京大學
- 白夏(Jean-Philippe Béja)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 陳至潔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
- 林培瑞(Perry Link)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 宋永毅 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
- 王超華 獨立學者
- 吳國光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
- 吳仁華 台灣東吳大學
博物館策展及製作團隊
- 總策展人:長平
- 策展編輯:DLS
- 數位資料團隊:CYL、LLT、RRG、ZYC、B、Judo、T、C2H、Samuel、XQ、KW、NAIVE、CPJ、TW、LCY
- 視覺設計及網站製作:Neverland Studio
- 系統工程師:PL
- 總監製:J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