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1989年6月4日的失利

 

1989年6月4日的失利
1989年6月4日,几百万学生民众参加的民主运动在军警的镇压下逐渐退潮。反观这次爱国运动的成败得失,可以总结的教训如下:
1,群众基础薄弱。运动是一次爱国民主运动,它的起因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一是苏联东欧等国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刺激了国内爱国学生和民众的民主热情,二是国内的逐渐显现的贪污腐败现象成了这次运动发端的借口。但是,事物的变化先要有内因基础,外因才能有效地促成变化。当时,在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下,更多的民众刚刚在这一政策下获益,随贪污腐败而来的危害还不足危及中共的"正当性"。所以在运动中支持学生的民众并不够多,在运动被镇压以后,中共运用了娴熟的洗脑手法,使更多的民众在同情运动时,认定运动是被部分"坏人"利用了,这样有很多民众事实上走到了运动的反面。
2,中共老人政治的铁腕。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人为代表的镇压派在中共还把持着绝对的权力,并享有足够的威望。这就使他们能够用他们多年的政治斗争的经验下决心用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在血与火中得手。而中共内部的开明派在运动前就是半傀儡状态,在运动后退而成了失势的落水狗,继续当局的人则是仇视民主变革的官僚党棍。
3,学生和民众在运动中的爱国激情没有通过有组织并且能够克制的方式进行表达。一方面是学生与民众没有统一的政治要求和纲领,均各自为政,各示威团体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联合,另一方面,参与运动的学生与民众在激情中对运动的前景进行了高估,这就使他们不知运用进退手段保持运动的连续性和功效性。
4,中国没有一个绝对强大的反对政党对运动进行及时指导。如果有一个强大的反对政党站在运动的前沿把握局势,通过组织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运动的方向,运动的效果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弓木:中国民运的前景和目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