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李兆富評:廿三年來中國的自由有進步過嗎?

廿三年前,中國人至少可以用行動去聲援學生。今天,像李旺陽的死,絕大多數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不過,有人說,這廿幾年來,中國至少有經濟發展,沒有強大的國家機器維持穩定,就不可能帶來這種繁榮。

錯。這種講法是顛倒是非。繁榮是靠每個人的努力做出來,不是國家機器壓出來的。事實上,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有不少開倒車的現象。

雖然粗放的增長仍然存在,但民營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少。各種規管,扭曲了市場秩序,令民營企業為了求存,被迫要用各種怪異的方法。亦由於無法預見到長遠的未來,市場上越來越多人,想在賺快錢后逃次夭夭。專政之下的市場,是一個變態的市場,不過,罪名卻由市場一力承擔了。

其實,八九之前的開放改革,講的,是釋放民間和市場的生產力。當年有沒有灰色地帶呢?有。但是,如今看來,灰色地帶還是政府開放不足,又或許政策出錯。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貨幣和物價的關係。

改革之前,在計劃經濟之下,物價是官定,所以貨幣發行多少,沒有太大關係,反正甚麼都是短缺,有鈔票也沒有用。開放了部分經濟,有些貨物開始自由生產和交易,貨幣發行的影響就大了。鈔票越多,物價就越高。有些貨物,生產和交易都受政府管,自然更沒有效率,物價又更高。基本上,這是80年代通脹的背景。

八九之前,通脹差點高到不受控。事實上,共產黨也學會了教訓,所以在之后的宏觀調控,對通脹也看得比較緊。不過,在釋放民間生產這方面,有時做得比較積極,有時卻開倒頭車。尤其是過去幾年,大陸的發展又遇到另一個樽頸位,雖然今次的經濟挑戰跟80年代的一次不一樣,但總令人擔心,國營部門的份額會再度膨脹,最終又回到改革初的局面。

我經常跟年青的一輩講,明白到歷史和公義重要,但思考如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一樣重要。

歷史告訴我們,經濟環境顛簸,才是專政膨脹的機會。這是我擔心的因素之一。其次,當經濟環境不穩,社會一樣會不穩,這個時候,專政在社會上的操控也會更加緊。無論是社會政治,抑或是市場貿易,其實都是出於尊重人的選擇,以及共處的權利。自由,是不可能或分的。有人錯誤以為,大陸的政治改革沒有發展,但至少經濟改革有一定進步。

我沒有這樣樂觀。客觀事實告訴我,沒有政治和社會自由,經濟自由也只不過是假象,是不可以持久的假象。按照現時軌跡,恐怕在不久將來,民營市場的空間再一步收窄,社會環境也會更加和矛盾。

廿三年了,我的願望仍然是一樣:中國可以全面地讓自由開花結果,而不是讓希望短暫地曇花一現。(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