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 輯錄
編者按:北京攝影師、作家、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杜斌,主編了《天安門屠殺》一書,於“六四”24周年前夕,在明鏡出版社出版。該書搜集、整理了 “六四”事件參與者、目擊者等各方回憶,按時間順序編排。杜斌說:天安門屠殺的核心事實,是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一帶以坦克車和機關槍,屠殺赤手空拳和平請 願的青年學生和普通老百姓,這是全世界的人當時在電視上親眼目睹的慘劇,“中國共產黨政權犯了殘害人類的滔天罪行”。
該書部分內容已經在《大事件》21期選載。以下內容也選自該書。
1989年6月3日22時(續)
在天安門廣場,四名絕食知識分子代表之一、北京四通集團公司綜合計畫部主管周舵,忽然聽到紀念碑西北角人聲鼎沸:
劉曉波和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一群市民敢死隊,帶著幾支衝鋒槍上了平台,說是要在紀念碑上堅守。學生們拼命勸說,讓他們不要以暴力對抗。
這些小夥子哪裡聽得進去。他們怒吼著說:“你們不使用暴力,當兵的可不管你這一套!你不殺他們,他們可要殺你!”
劉曉波、我和高新三個人和學生們一起把好話說盡,總算把他們請走了。
臨走時,這些人怒視著我們大吼道:“好吧,你們這些軟骨頭!我們走!我們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們?有你們後悔的時候。”(周舵,《血腥的黎明》,獨立中文筆會,2009年3月9日)
屠殺見證人、香港《星島日報》記者蔡淑芳,她是軍隊驅逐學生時最後一名撤離天安門廣場的香港記者。此時的她,正在廣場觀察周圍的動態。
“在前門的方向,不斷有訊號彈發射過來,這橙紅色的火花,伴著爆炸聲、槍聲、威嚇著紀念碑下面的祖國孩子們。”她寫道,“他們卻不懼怕,還在廣播中表示絕不撤退,要以鮮血對抗獨裁者的殘暴,要向歷史宣佈繼續不屈不撓的鬥爭,要呼喚新生命,讓同學們站起來。”
一位全身染滿鮮血的同學,氣急敗壞地跑到廣播站,說他把同學救去醫院,已有17個同學死了,不能夠不反抗了!
但是,廣場指揮部為了貫徹這場運動的和平請願精神,不但沒接納這同學的意見,還呼籲同學和群眾放下手上的武器,絕對不能動武。
我去週邊瞭解情況,沿途見憤怒的市民,向一部載滿解放軍的公共汽車扔汽水瓶。又聽到從人民大會堂傳來戒嚴部隊指揮部的緊急廣播……儘管廣播不斷地在廣場 上回蕩,但聚攏的學生、工人和市民仍沒有散去,一些人更跑去有軍隊的地方,把士兵團團圍住,企圖作最後的遊說和堵截,而且還有學生糾察隊隔開市民和士兵, 維持秩序,制止衝突。
我在大會堂東門對開的馬路蹓躂,看見長安街城樓一帶有多個火頭。本來想沿長安街到大會堂西面,看看是否駐有重兵,但是走至路口,便發現由裝甲車開路的大批車隊和士兵已殺到,而且不斷向著東面開槍。
長安街上的人群四散躲避,我也只得後退,躲在一個站崗亭的後面。很多子彈在頭頂和附近飛過,把站崗亭的玻璃擊碎,身旁有人倒下,幾個不怕槍彈的人上前救 他。一位原國內記者在我旁邊拿著答錄機口錄現場情況。槍聲停歇之後,他還拖著我的手往後跑。( “再見,廣場”, 蔡淑芳,《人民不會忘記》,六十四名香港記者,香港記者協會,1989年版)
當達姆彈在市民和學生的身上進進出出時,在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中,北京市政府和戒嚴指揮部的“緊急通告”也在人們的身上進進出出:“暴徒隨時可能製造更嚴重的暴亂……不要到街上去……如有違背者,一切後果自負。”
在天安門廣場,屠殺見證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孫乃修,聽到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的高音喇叭悲憤地緊急宣告:“軍隊在木樨地(復興門外大街)開槍,多人當場死亡,軍人使用的不是橡皮子彈,而是真槍實彈,是有爆炸性的子母彈!”
“這是撕裂人心的消息。整個廣場立刻動盪起來。人們立即開始抵抗行動,移動交通隔離柵欄,”他寫道,“尋找各種磚石、棍棒用以自衛。有的人立即趕去木樨 地,支持第一線抗爭。”(《國難二十三年前:我親歷的北京六三之夜、六四之晨》孫乃修 文,中國人權雙週刊第80期,2012年6月14日)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大批軍隊傷患被市民和學生們“護送”來救治。
在北京同仁醫院,半個小時內,受傷者源源不斷地被送來救治。“在30多分鐘的時間內,”同仁醫院黨委書記王適文後來說,“我院急診室就接待各方送來的 43名被暴徒砍傷、砸傷的解放軍戰士。”(“在平息暴亂中救護子弟兵”,韓陸文,《平暴英雄譜》,光明日報出版社編輯部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版)
在車公莊,武警北京總隊的防暴員警被市民和學生攔阻。
“他們強行上車檢查,有人用早已準備好的三棱刮刀紮壞了輪胎,”這個總隊說,“還有人掀開車蓋揪斷了油管和電路。”( “衛士熱血灑京華”, 武警北京總隊文,《平暴英雄譜》,光明日報出版社編輯部 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
在天安門廣場,西北側的一個帳篷前,學生和市民聚在一起,這是從木樨地剛運下來的被軍隊打傷的傷患。不斷有傷患被送來。
北京急救中心的救護車,拉上傷患開往廣場西南方的中心救治。救護車不鳴笛,似乎是不想給廣場上的學生和市民製造恐慌。
一名新華社記者,從萬壽路一直尾隨戒嚴部隊推進。“只要一槍響,就立即臥地,”他說,“每次槍響後,總有流血,其中木墀地的傷亡人數最多。”
此時,路燈和火光,將長安街映得火紅。
在西單電報大樓西面。“兩輛公共汽車橫排在長安街上,正在熊熊燃燒,封住了整個機動車道。”一名目擊者寫道,“一輛被截的軍車,此刻也在路面上靜靜地燃燒著。”
在中南海新華門前,“站著七、80名頭戴鋼盔的士兵,手中橫持著一根金屬的棍棒,排成一道人牆擋在新華門前。”一名目擊者寫道,“士兵面前,幾十位市 民,在憤怒地斥責,有的還扔小石塊。士兵們橫握金屬棍一言不發,臉上毫無表情。”(《中國“六四”真相》,張良 編,明鏡出版社,2001年版)
在木樨地橋西頭,強行開進的軍隊被橫在橋中間的公交汽車擋住。數萬市民和學生通過橋上的人行道撤到橋東頭,和木樨地的市民匯合起來。軍隊與市民和學生的對峙,被兩、三層車輛隔開。防暴員警不敢在無裝甲車和坦克的掩護強行開進。
解放軍坦克開進北京鎮壓學生民衆,舉世震驚。
一名匿名的目擊者寫道:
過了一會兒,防暴部隊退到坦克後面。
一輛坦克開足了馬力向橋中的車輛撞去,企圖撞開車輛。
數千人在幾個站在高處的年青人的指揮下,在坦克即將撞到車輛的刹那,喊著“一、二、三”的號子,也同時潮水般地湧向車輛。由車輛組成的車牆,在雙方巨大力量的合擊下,發出轟然的巨響,但仍然屹立在橋中,坦克的撞擊被抵消了,人們發出了勝利的歡呼聲。
接著,是雙方一次又一次的重較量,每一次都是以坦克的巨大馬達聲開始,以雙方同時湧向車牆的壯觀景象而達到高潮,最後在坦克的後退和人們勝利的歡呼聲中結束。
這不僅是人民群眾用身軀同現代重型武器的力量較量,也是人們對當局採取軍事手段對付學生而產生不滿的一種發瀉。我被這壯觀的景象所激動,深刻體會到什麼是人民的力量。
部隊在多次撞擊失敗後,開始向群眾發射催淚瓦斯彈。炸彈越過車牆落在人群中爆炸,隨著催淚煙霧的蔓延,人們全都躲開了。
這時,坦克乘機開足馬力向車牆撞去。一聲巨響,兩輛無軌電車被撞得傾斜,車牆中間出現了一個約兩米寬的口子。
當坦克車往後退並準備再一次向前撞擊時,上千學生和群眾了過去,硬是把傾斜的車輛又推了回去,封住了缺口,並用身軀頂住車輛,擋住了坦克的再一次撞擊。
於是,雙方的較量進入更緊張、更激烈的階段。上千人隨著催淚彈的爆炸而散開,又隨著煙霧的消失而匯聚,與坦克進行著搏鬥。
這驚心動魄的場面是在任何電影中見不到的,也是世界政治鬥爭史上所罕見的。(《64永遠的痛:六四屠城親歷共軍燒車造暴亂假像》,宗鳳鳴,阿波羅新聞網,2008年3月28日)
杜斌《天安門屠殺》一書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編者按:北京攝影師、作家、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杜斌,主編了《天安門屠殺》一書,於“六四”24周年前夕,在明鏡出版社出版。該書搜集、整理了 “六四”事件參與者、目擊者等各方回憶,按時間順序編排。杜斌說:天安門屠殺的核心事實,是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一帶以坦克車和機關槍,屠殺赤手空拳和平請 願的青年學生和普通老百姓,這是全世界的人當時在電視上親眼目睹的慘劇,“中國共產黨政權犯了殘害人類的滔天罪行”。
該書部分內容已經在《大事件》21期選載。以下內容也選自該書。
1989年6月3日22時(續)
在天安門廣場,四名絕食知識分子代表之一、北京四通集團公司綜合計畫部主管周舵,忽然聽到紀念碑西北角人聲鼎沸:
劉曉波和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一群市民敢死隊,帶著幾支衝鋒槍上了平台,說是要在紀念碑上堅守。學生們拼命勸說,讓他們不要以暴力對抗。
這些小夥子哪裡聽得進去。他們怒吼著說:“你們不使用暴力,當兵的可不管你這一套!你不殺他們,他們可要殺你!”
劉曉波、我和高新三個人和學生們一起把好話說盡,總算把他們請走了。
臨走時,這些人怒視著我們大吼道:“好吧,你們這些軟骨頭!我們走!我們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們?有你們後悔的時候。”(周舵,《血腥的黎明》,獨立中文筆會,2009年3月9日)
屠殺見證人、香港《星島日報》記者蔡淑芳,她是軍隊驅逐學生時最後一名撤離天安門廣場的香港記者。此時的她,正在廣場觀察周圍的動態。
“在前門的方向,不斷有訊號彈發射過來,這橙紅色的火花,伴著爆炸聲、槍聲、威嚇著紀念碑下面的祖國孩子們。”她寫道,“他們卻不懼怕,還在廣播中表示絕不撤退,要以鮮血對抗獨裁者的殘暴,要向歷史宣佈繼續不屈不撓的鬥爭,要呼喚新生命,讓同學們站起來。”
一位全身染滿鮮血的同學,氣急敗壞地跑到廣播站,說他把同學救去醫院,已有17個同學死了,不能夠不反抗了!
但是,廣場指揮部為了貫徹這場運動的和平請願精神,不但沒接納這同學的意見,還呼籲同學和群眾放下手上的武器,絕對不能動武。
我去週邊瞭解情況,沿途見憤怒的市民,向一部載滿解放軍的公共汽車扔汽水瓶。又聽到從人民大會堂傳來戒嚴部隊指揮部的緊急廣播……儘管廣播不斷地在廣場 上回蕩,但聚攏的學生、工人和市民仍沒有散去,一些人更跑去有軍隊的地方,把士兵團團圍住,企圖作最後的遊說和堵截,而且還有學生糾察隊隔開市民和士兵, 維持秩序,制止衝突。
我在大會堂東門對開的馬路蹓躂,看見長安街城樓一帶有多個火頭。本來想沿長安街到大會堂西面,看看是否駐有重兵,但是走至路口,便發現由裝甲車開路的大批車隊和士兵已殺到,而且不斷向著東面開槍。
長安街上的人群四散躲避,我也只得後退,躲在一個站崗亭的後面。很多子彈在頭頂和附近飛過,把站崗亭的玻璃擊碎,身旁有人倒下,幾個不怕槍彈的人上前救 他。一位原國內記者在我旁邊拿著答錄機口錄現場情況。槍聲停歇之後,他還拖著我的手往後跑。( “再見,廣場”, 蔡淑芳,《人民不會忘記》,六十四名香港記者,香港記者協會,1989年版)
當達姆彈在市民和學生的身上進進出出時,在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中,北京市政府和戒嚴指揮部的“緊急通告”也在人們的身上進進出出:“暴徒隨時可能製造更嚴重的暴亂……不要到街上去……如有違背者,一切後果自負。”
在天安門廣場,屠殺見證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孫乃修,聽到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的高音喇叭悲憤地緊急宣告:“軍隊在木樨地(復興門外大街)開槍,多人當場死亡,軍人使用的不是橡皮子彈,而是真槍實彈,是有爆炸性的子母彈!”
“這是撕裂人心的消息。整個廣場立刻動盪起來。人們立即開始抵抗行動,移動交通隔離柵欄,”他寫道,“尋找各種磚石、棍棒用以自衛。有的人立即趕去木樨 地,支持第一線抗爭。”(《國難二十三年前:我親歷的北京六三之夜、六四之晨》孫乃修 文,中國人權雙週刊第80期,2012年6月14日)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大批軍隊傷患被市民和學生們“護送”來救治。
在北京同仁醫院,半個小時內,受傷者源源不斷地被送來救治。“在30多分鐘的時間內,”同仁醫院黨委書記王適文後來說,“我院急診室就接待各方送來的 43名被暴徒砍傷、砸傷的解放軍戰士。”(“在平息暴亂中救護子弟兵”,韓陸文,《平暴英雄譜》,光明日報出版社編輯部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版)
在車公莊,武警北京總隊的防暴員警被市民和學生攔阻。
“他們強行上車檢查,有人用早已準備好的三棱刮刀紮壞了輪胎,”這個總隊說,“還有人掀開車蓋揪斷了油管和電路。”( “衛士熱血灑京華”, 武警北京總隊文,《平暴英雄譜》,光明日報出版社編輯部 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
在天安門廣場,西北側的一個帳篷前,學生和市民聚在一起,這是從木樨地剛運下來的被軍隊打傷的傷患。不斷有傷患被送來。
北京急救中心的救護車,拉上傷患開往廣場西南方的中心救治。救護車不鳴笛,似乎是不想給廣場上的學生和市民製造恐慌。
一名新華社記者,從萬壽路一直尾隨戒嚴部隊推進。“只要一槍響,就立即臥地,”他說,“每次槍響後,總有流血,其中木墀地的傷亡人數最多。”
此時,路燈和火光,將長安街映得火紅。
在西單電報大樓西面。“兩輛公共汽車橫排在長安街上,正在熊熊燃燒,封住了整個機動車道。”一名目擊者寫道,“一輛被截的軍車,此刻也在路面上靜靜地燃燒著。”
在中南海新華門前,“站著七、80名頭戴鋼盔的士兵,手中橫持著一根金屬的棍棒,排成一道人牆擋在新華門前。”一名目擊者寫道,“士兵面前,幾十位市 民,在憤怒地斥責,有的還扔小石塊。士兵們橫握金屬棍一言不發,臉上毫無表情。”(《中國“六四”真相》,張良 編,明鏡出版社,2001年版)
在木樨地橋西頭,強行開進的軍隊被橫在橋中間的公交汽車擋住。數萬市民和學生通過橋上的人行道撤到橋東頭,和木樨地的市民匯合起來。軍隊與市民和學生的對峙,被兩、三層車輛隔開。防暴員警不敢在無裝甲車和坦克的掩護強行開進。
解放軍坦克開進北京鎮壓學生民衆,舉世震驚。
一名匿名的目擊者寫道:
過了一會兒,防暴部隊退到坦克後面。
一輛坦克開足了馬力向橋中的車輛撞去,企圖撞開車輛。
數千人在幾個站在高處的年青人的指揮下,在坦克即將撞到車輛的刹那,喊著“一、二、三”的號子,也同時潮水般地湧向車輛。由車輛組成的車牆,在雙方巨大力量的合擊下,發出轟然的巨響,但仍然屹立在橋中,坦克的撞擊被抵消了,人們發出了勝利的歡呼聲。
接著,是雙方一次又一次的重較量,每一次都是以坦克的巨大馬達聲開始,以雙方同時湧向車牆的壯觀景象而達到高潮,最後在坦克的後退和人們勝利的歡呼聲中結束。
這不僅是人民群眾用身軀同現代重型武器的力量較量,也是人們對當局採取軍事手段對付學生而產生不滿的一種發瀉。我被這壯觀的景象所激動,深刻體會到什麼是人民的力量。
部隊在多次撞擊失敗後,開始向群眾發射催淚瓦斯彈。炸彈越過車牆落在人群中爆炸,隨著催淚煙霧的蔓延,人們全都躲開了。
這時,坦克乘機開足馬力向車牆撞去。一聲巨響,兩輛無軌電車被撞得傾斜,車牆中間出現了一個約兩米寬的口子。
當坦克車往後退並準備再一次向前撞擊時,上千學生和群眾了過去,硬是把傾斜的車輛又推了回去,封住了缺口,並用身軀頂住車輛,擋住了坦克的再一次撞擊。
於是,雙方的較量進入更緊張、更激烈的階段。上千人隨著催淚彈的爆炸而散開,又隨著煙霧的消失而匯聚,與坦克進行著搏鬥。
這驚心動魄的場面是在任何電影中見不到的,也是世界政治鬥爭史上所罕見的。(《64永遠的痛:六四屠城親歷共軍燒車造暴亂假像》,宗鳳鳴,阿波羅新聞網,2008年3月28日)
杜斌《天安門屠殺》一書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天安門屠殺》(電子版) 專頁
(台幣定價。電子版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付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